据《上海楼市》市场研究部近期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一年中有 60%的购房者有意向购买装修房,比毛坯房购买率足足高出20%。而认为装修房是房地产发展的趋势的更高达88%,这反映了大部分购房者已开始接受“装修房”的观念。
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沪上全装修商品房从无到有,从被拒绝到接受,是开发商努力推动、政府积极引导的显著成果。然而,实际市场成交与购房意愿之间的鸿沟却不容忽视。2001年,全市楼盘成交量为15万套,装修房在其中不过区区3000套。2002年即使完成计划的3万套,占今年整个市场交易量仍不足20%,即使在这不足20%的供应量中,许多开发商都表现得十分勉强,反复强调做装修房的种种难处。这与60%需求之间差距巨大,其中原因何在呢?
据近日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组织的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部分房产开发商、建材供应商和房地产专家、业界人士就装修房进行的市场研讨会达成的共识是: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三大疑症是阻碍装修房市场发展的主要症结——
一切竞争的根本在于成本的竞争
调查显示,不打算购买装修房的人群中,有大部分的人认为购买装修房比购买同样毛坯房自行装修要贵。表明在市场经济下,成本将最终决定装修房是否具有市场生命力。即便是省心省力,千好万好,也敌不过—个“贵”字。
与时下家庭装潢公司相比,由开发商统一装修正规监理的管理成本要高,而统一装修能将采购成本大幅度降低。但目前上海开发企业普遍缺乏的是装修房管理上的控制力和采购成本上的谈判能力。开发商往往想借力于装潢公司,而目前装潢公司也只是小作坊的形式,多数缺少一流的管理。而全装修房的最大考验在于集团采购,工程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与装修房管理相比,集中采购显而易见的好处使开发商和购房者都为之振奋。开发商在开发装修房时,最终不仅能帮助购房者节省费用,同时也将获得高额利润,表现出双赢格局,但是如果管理能力不佳,大规模采购所降低的有限材料成本则又会被无法控制的管理费用所抵消。
据了解,在美国之所以绝大部分房屋都装修到位交房的根本动因也是因为成本。装修房必须从设计初始阶段,就开始考虑装修与房屋土建的配套问题。在美国大量工厂化的预制件已将“土建”和“装修”合为一体。如果人为拆开,成本则大为增加。
因此,从产业角度看装修房的推广普及,将极大推动住宅建设产业化的发展,影响整个建筑业格局。从行业角度,装修房将是一场对房地产公司经营能力的大考验,同样也是其重新洗牌的过程。
个性疑症:装修房无法体现业主个性?
个性问题是装修房最早在市场上遇到的阻力,也是政府部门和开发商最花心思之处。所推出的菜单式装修房也希望尽可能完成个性与共性的折衷。事实上,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宣传推广,菜单式装修已深入人心,调查显示,5成以上装修房购房者认同开发商提供的菜单式装修,高学历者中更达75%。
然而,菜单式装修在考虑个性化的同时,也需要有个“度”的问题。否则集团采购达不到批量,管理复杂化,又增加成本。
质量疑症:谁来保障装修房的质量
调查发现,在2001年开发的已入住的装修房楼盘业主中,对装修房质量和不满意的比例高达72%。这其中有房屋质量问题,有装潢质量问题,也有装修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而在不打算购买装修房的人群中,大部分是出于对装修房质量的不放心。由此可见,装修房质量将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未来的几年中,由于前两批装修房陆续竣工人住,装修房的质量问题将有较集中的体现,开发商和装潢公司都将面临很大的考验。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在购房合同上,装修只是作为简单、抽象的内容,没有具体、实质性的可操作条款。另外一方面,消费者也不具备判断装修房好坏的知识及能力,因此装修质量不能请消费者验收,将责任交由消费者承担,而是房产公司应当承诺将装潢做好。目前,最重要的是有—个完善的体制,需要从立法的高度来规范装修市场。
来自不同方面的种种声音都表明,目前的装修房市场还存在管理上的空白之处。消费者需要保障,开发商需要明确责任,有不少人希望政府能介入装修房市场,对装修质量进行监督控制。但是依靠政府某一职能部门并不现实,需要建立—个管理体系,由建设部门、监理部门共同参与,严把质量关。而政府部门在未来可能做的事就是通过一定比例的质量抽查,来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从而在根本上对装修房质量进行控制。
---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