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套大房子是很多普通国人的毕生目标,他们为此孜孜以求。就连刚毕业的我都“未能免俗”。每个周末,我如果不是在京城各大房展会的展厅里过的,就一定是在某项目的售楼处过的。从通县到八角,从中关村到亦庄,从市中心到远郊区,我的脚步算是贯穿了整个北京城。两个月下来,我积攒了大量楼书和房产广告,把它们一张一张码起来能有一人多高。就是按废纸五毛钱一公斤卖,卖的钱也够吃好几顿馆子的。
算起来,我们的这种情节其实来自于老祖先“置房子置地”的观念。旧中国解放后,地主这一称谓压抑了中国人的住房梦。后来的福利分房制度,让人们压抑许久的置业梦复苏,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在那个时代,人们的住房大小是与自己的职务等级相对应的。比如说,厅级干部可以住三室两厅以上,级别越低,住得越小,普通干部身份有的住筒子楼,平民百姓则只能住小平房或者挤大杂院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袭来,不少不是官的人富了起来,新富们有钱了,政治气候也使得他们不再怕当地主了,不再怕露富了,甚至反而用炫耀财富来发泄社会以前对自己的“不公平”。于是乎,这些新富们(因为官倒、官商或者腐败致富者不算在内),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除了“捐官”以外,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买上一套大房子。你一个厅级干部不是才能分三室两厅,那好,我去买个200平米的大房子,要不买一栋别墅,那可是省部级干部才有资格住的啊!
接着问题就来了,一方面住房制度改革了;另一方面有钱人也越来越多了;同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初显威力,家庭人口明显减少了。这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住大房子的人开始发现,房子也并不是越大越好。
多大的房合适?
买房不是衡量自己成不成功的标尺,需要就买,有经济能力就买,有多少钱,买多大的房。同时,买房时就要考虑到今后住的成本,物业管理费、维修费用、出行交通费等等,买得起还要住得起,这样才不会违背买房的本意——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要做到“买得起还要住得起”,实际上就是一套购房款和今后入住成本加起来与自家的收入很匹配的房子。如此,就得先看自己家有多少“银子”——现有的财产、家庭收入和开支,未来还银行贷款时间内家庭收入和开支预期。
首先,购房前,对自家的财产做周密细致的评估,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找出相应的地段和楼盘,要比找完房子再算价钱明智得多。
不妨先来了解目前买房的几种支付方式:贷款买房——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其中,商业贷款要交20%的首付款,公积金贷款要交10%的首付款);分期付款;一次性付款。不难看出,买房前要清算一下自己家的现有“现金流”,包括:存折、现金,可以套现的股票,可以上市出售的旧房或押旧买新的旧房等等。根据“现金流”,考虑你的付款方式,考虑你所能支付的首付款,从而考虑你所购买的房子的总价。值得提醒的是,考虑这一步时不能“满打满算”,一定别忘了预留入住时的装修费用、公共维修基金和税费、供暖费、物业管理费,以及当年家庭中的重大开支,如孩子的教育费用、高龄父母的医疗费用等等。
第二是看购房后的家庭收支状况。这里,计算家庭收入时应侧重固定可靠的来源,如工资、银行存款利息、债券利息等;家庭支出包括每月的月供、物业管理费、水电煤电话、正常生活开支、娱乐教育费用、父母医疗费用等。如年轻的两口子预备买房后“添丁加口”,一定不忘预留一笔大费用。根据购房后家庭收支情况的预算,确定自己能支付的月供,从而避免部分购房“先驱”们买房后生活负担加重的情况。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事实就是,80%以上的买房人都是贷款买房。那么,月供占家庭收入的多少百分比比较合适?根据专家测算,如果购房还贷支出只占到家庭总收入的30%以下,应该是安全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家两口子的月收入是6000元,每月的房款月供不应超出1800元。
算好自己家的账后,你大概对自己到底能买多少钱的房子,心里就有一个“大数”了,但对自己到底应该买多少钱的房子其实还不清楚。根据业内人士总结无数买房“先驱”的经验,大多数买房人常犯的毛病是只考虑单价,不考虑总价;先考虑价格,后考虑面积。买房“过来人”的意见是:应该先明确需求面积,由面积来核算承受总价;单价对买房人而言,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
就普通购房者而言,应以面积为先,是二居还是三居?是100平方米还是120平方米?事先就要想清楚。有的人往往不考虑需求面积,看单价低就买,结果入住后,居住空间浪费,物业费等负担也比原来计划的要高出了一大块。其次,由需求面积来核算所能承受的总价。即由需求面积,结合自己家的财务情况反推所能承受的总价,由此算出单价,再根据单价去选房子。
什么位置方便?
与价格、面积相比,位置因素往往被我们抛在后面。按照北京中原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杰的看法,这样不尽合理。他认为住在一个方便的位置比便宜的价格重要得多,“即便你住别墅,即便你开着顶级宝马,如果出行不方便,老是堵车,也会让你住大房子所获得的心理愉悦大大贬值”。他建议购房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据就近、交通方便原则来确定购房的位置。
所谓就近原则,早期主要指贴近市中心。随着城市多中心的出现,就近原则也就延伸到了贴近区域中心。特别是像CBD、中关村、金融街这样的区域经济中心,被越来越多的购房者首先考虑到。另外就是距离自己工作地点近,也就是方便上班。
交通条件是购房入住后每天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购房者可主要考察房屋周围交通网络是否发达、交通设施是否完善、交通通过能力与其他居住地的比较等。一般来讲,作为打工一族,买房时这一点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如果交通不方便,那将来可就有罪受了,这个“方便”指三点:第一,坐车要方便,家到车站和车站到单位的距离应该是合理的;第二,交通要通畅,不管是坐公交车、打车还是自己开车,交通一定要通畅,否则,上班的时候堵得一塌糊涂,就等着老板扣你的奖金吧!要命的堵车足以在任何一个早晨终结一个人的一段职业生涯;第三,离工作的地方距离要合适,路途上的时间和金钱要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要不然,每天早出晚归,就是买再好的楼盘,你也不会有太多的时间享受,并且要放弃掉无数的休闲时间。
新房买好后再买辆汽车,是很多新富的想法。他们在城里上班,却想在城区以外购房。这一群体大多认为,在城外买房是一举多得的事:只要交通方便,环境好,房价低,买了大房再买车也可以轻松承受。据统计,这一群体的年龄大多在25岁-40岁之间,而这正好与买房最集中人群年龄相吻合。
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要注意了,你务必弄清你感兴趣的这些项目的交通资源究竟如何。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车程,以及项目周边的路网密度,因为谁都不想被堵在自己的家门口。交通的问题解决了,才是价格问题。
精装还是毛坯?
买毛坯房还是买精装房这一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在经历了精装房成为上市标准的一段时间后,购房者对精装房又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且让我们回头再来思考一下,是买精装房还是买毛坯房。
精装房时代的到来曾经被认为是房地产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认为毛坯房是半成品,精装房才是成品房。总结起来精装房具有以下优势:购房者可轻松入住;后续经济压力小;节省装修成本;装修质量相对较高;能够免去装修烦恼,省心省事。
反观毛坯房,优势同样可圈可点:房屋总价较低,经济压力小;自己对装修质量负责,装修的质量更为透明;可以更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装修成本可控性高。
综合以上比较,精装修房更符合有较高稳定收入的单身成功人士的胃口。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承受较高的房价。同时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进行装修,对装修也不会特别挑剔,选精装修房对他们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而毛坯房的钟爱者则是两极分化。一部分是有很强经济实力的人,他们对于居住的条件、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一般的精装修肯定达不到他们的标准,选择毛坯房则可以按自己的要求进行装修,与购买精装房相比可避免二次装修造成的浪费。而另一个群体则是收入一般的工薪阶层,由于受经济实力的限制,很可能精装修房的装修标准要高于其计划的装修标准,等于增加了没有必要的经济负担。而选择毛坯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装修标准,更为合适。
说白了,买房就像买车一样,有钱人买什么车?钱多的买奔驰、宝马、奥迪,而可能白给你一辆林肯加长豪华轿车你都不会要,要了也不会自己开,倒手卖了或者租给礼宾公司做礼宾车用。为什么最大最好的车不留给自己用?因为那车是用来讲排场的,坐起来也是给别人看的,真要自己开,自己坐,你就会觉得不舒服,不自在。北京的房子也是这样,你看那些精装修的大别墅、大HOUSE,真正自己住的有多少?用来5+2的或许有一部分,但是用来开会、做招待用的恐怕要占大多数。一句话,买多大、住多好还得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