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消暑法
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善于利用树阴、山洞、水流、草帽、扇子等纳凉,并留下不少文字记载。这里我们专门收集如下,以娱读者。
冻食解暑
《诗经》中还有冬季藏冰于冰窖中、夏日取出食用的记载。冰釜和冰橱都是古代贵族的“高档”用品。冰釜用铜制成,外为釜内为壶,夹层盛冰,食品置于壶内就成了“冰冻食品”。而民间还惯饮“伏茶”,用竹叶、槟榔、荷叶、六一散等类中草药煎煮而成,以之解暑。
挥扇取凉
扇子古已有之,它有“蔑疑秋翼蝉,团取望舒景”之趣,“能使凄兮似秋,隆暑斯却”,所以古人称它为“摇风”、“凉友”或“快哉风”。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开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瓷枕隔热
宋代开始流行一种瓷枕,定窑出的最有名了。瓷枕的枕面上釉,脑袋枕着睡觉当然凉快极了。瓷枕两侧所刻诗句:“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主要寝具。
赏景祛暑
夏日绿色遍野,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一早一晚,或迎晨风到莲池赏荷,或肩彩云去柳堤徜徉,或披晚霞于清波荡桨。北宋葛元怀在《夏日》中说:“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视群动,闲消夏日长。”
休闲忘暑
酷热高温之际,古人常常以垂钓、品茗、弈棋等休闲方式,来做到“心静自然凉”。如唐朝储光羲曾作诗曰:“垂钓绿弯春,春深古花乱;云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又如北宋梅尧臣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中写道:“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需河中饮,煮茗自忘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