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者扬眉吐气,3·15,消费者沉冤得雪。大家喜欢这个日子,大家期盼这个日子。但为什么就只盯着这一个日子维权呢?绕过陷阱我们本可规避风险,有理有据我们也可轻松脱困。一边儿倒的日子不会长久,也许只有忘记了3·15,我们的权益才能真有保障。
事前选择 规避风险
每年都在说维权,但是您知道吗?很多后期的纠纷其实都可以在消费行为发生前避免。如果您选择了品牌企业或者品牌卖场,风险系数相对较低。反之,您在下单前就得多花些功夫在商家身上,多多了解商家,或者在做决定前多思量一下,这样后期就会省去很多麻烦。
规模风险
品牌装饰公司、小公司、游击队……到底选谁装修?选择没有资质的小公司或者游击队,真的比较便宜。但按照相关规定,如果您选择的是游击队(没有营业执照的)几乎无法寻求法律、工商或者消费者协会来维权;如果选择的是小公司(有营业执照但无施工资质),可以寻求法律保护,但最终判决下来,如果公司称没有钱,或者根本找不到人,您依然没法解决相关问题。
■点评:消费者告到消协、工商或者上诉到法庭,如果找不到主体,纠纷根本无法解决。因此,在选择装饰公司之前,您最好从多个渠道了解该公司的情况,如上建委网站查询该公司的资质,实地查看公司总部办公地址。如果该公司称是大公司的子公司,最好先与大公司进行核实,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后再做判断。而选择一家公司之前,最好先查看其施工地,多方了解再决定是否选择该公司。在家居市场内选择装饰公司,如果有市场的合同,市场会承担先行赔付责任,相对多一层保障。
合同风险
为了成交,很多商家会做出口头承诺和约定,比如委派您指定的著名设计师等,但成交后就不承认了。这就要求咱们除采用规范的合同文本外,还要与商家就细节进行约定,并将其附在合同附件里,尽量细化合同,这对您的后期权益才有保障,一旦出现纠纷,可以依据合同来处理。
■点评:无论是装修合同也好,材料合同、家具合同也是,您在签单时,对于双方认可的关键因素,最好都落实在书面文字上,使自身权益得到最大化的保护。
宣传风险
家居行业的概念很多,如百分百去除甲醛、纳米技术等,但部分产品并没有相应的功效。另外,由于不了解,很多消费者容易轻信宣传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发生货不对版的情况。如纯实木家具并不纯、进口家具实为国产或者您买到的产品并非真品。
■点评: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在听到商家神乎其神的宣传时,如果您对此不了解,那您最好还是先打个问号。如果这个产品对您很重要,我们建议您先看好了,回来后找相关部门、专家或者媒体咨询了解情况,等弄清状况了再做决定。
此外,在经营过程中,厂商、供货商、经销商、代销商,销售环节重重。我们建议您除了了解产品特性还应让其出示相关证件如特许供应商证明等,或者联系厂家确认真伪。有的厂家在其网站上有特许的经销商名单,或者公布了消费者服务热线,供您咨询或者查询,通过这些方式您可以减少被蒙的概率,买到真品。
低价风险
家居市场中,特价品和优惠随处可见。但有些特价产品或者优惠价格其实在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上打了折扣,或者有些特价商品是厂家已经停产的产品。如果在购买前期您只是贪便宜选择了产品,很容易在售后服务上出现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问题。
■点评:我们建议您购买时不要一味贪图便宜,先看清楚购买合同和厂家承诺的售后服务范畴,并对售后服务内容进行确认,且最好与解决售后问题的厂家部门先打个电话取得直接联系,确定日后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后,再掏钱包买这些“大甩卖”的产品。对于已经停产的商品,您更要先确认厂家是否依然提供三包服务,或者零部件若有损坏是否可以更换再购买。如果不能,这个便宜后面可能就变成不便宜了。
私单风险
私单,就是不通过公司私下与公司员工达成的协议。它可能比通过正规渠道更便宜或快捷。但是,由于私单的承担主体是员工个人,出现问题公司一般不会承担责任。即使是到派出所报案,如果他离职或者离京了,您又该找谁去?
■点评:为了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建议您还是把私单抛在脑后吧。公司都不一定保险,更何况个人呢。万一真的出现点问题,公司的风险还是远比个人小。
网络风险
方便快捷的网络交易正走入百姓家庭,如网上商城、网络集采、网上团购等。但是,网络的虚拟性也被不少非法公司钻了空子,如果您在选择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或验证,就存在被骗的风险,到时候很有可能哭诉无门。
■点评:网络购物确实能带来方便快捷的好处,且相对实体店会便宜,但是,在您看他们的宣传和承诺时,最好抱着“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的态度,凡事仔细求证一下,查查他的口碑或者去营业地点考察,心里有谱了再下单不迟,自家的钱也很可能就此“虚拟”了。本报记者 程建兰
不幸入局 解决有道
前期的正确选择可以避免风险,可合同签了,消费处在进行中,发生了问题又该怎么办?针对在家居消费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十大问题,我们请教了相关律师,给出解决方案。
家装公司人间蒸发
施工还未结束,负责施工的装修公司却已经倒闭,不仅停止施工,连公司和相关负责人也一并“人间蒸发”了,还有甚者,卷着消费者的钱款逃之夭夭,给消费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点评:众多企业一哄而上挤进这个市场,难免鱼龙混杂。即使是品牌家装公司都有倒闭的风险,更何况那些规模偏小、管理混乱的企业,其抗风险能力也更加薄弱。对消费者来说,大多数品牌家装公司的门店都设立在能提供第三方联保服务的品牌卖场里,因此即使家装公司倒闭、人间蒸发,消费者也可要求卖场履行家装公司未尽义务。但是,如果您找的是小公司,在找不到责任人的情况下,只能向公安机关举报。对于“卷走消费者的钱款逃之夭夭”的行为,数额较大、情况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犯罪,可以追究对方刑事责任。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家装业务随着上游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出现骤减,家装市场将面临新一轮“洗牌”,消费者在选择装潢公司时要格外小心,避免消费风险。
以次充好货不对版
在门店看到心仪的建材或家具,于是付了订金,下了订单,有的还可能提前付清了全款,然而送货时却发现,送来的货物与原先在门店看到的相差甚远。此外,消费者还可能遇到这种情况,即送来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合格的,里面夹杂着少部分不合格产品。
■点评:对于那些有天然色差的商品,比如实木地板,咱们要求人家“同样品”并不现实,送来的东西只要符合合同约定、不存在质量上的问题,咱们就应当顺利验收。
但是,如果商家想以次充好,咱们可就得注意了。除了事先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材料的品质和量化细节外,还必须在接收货物时仔细验收,尽量每一箱货都能打开看看。如果发现货不对版或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要及时与经销商沟通、协商,调换货物,而不能轻易签字验收,以免事后商家不认账。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08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分析》,涉及装修建材的质量投诉上升了5.3%,包括装修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装修公司为牟取暴利在工程中粗制滥造,外挂公司众多,层层转包,装修质量没有保障等问题。
■点评:投诉增加不能直接反映市场交易不正常、不公正,它与装修需求上升、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企业数量的增加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咱也别戴着有色眼镜,武断地认为市场太乱。
其实,眼下涉及家装行业的各项制度、标准都在不断完善,比如在家装方面,咱们不仅有了标准的家装合同,还有家装工程验收标准;涉及产品方面的标准就更多了,相信这些标准都能为老百姓的正当利益护航。
私单便宜没有保障
私单指装饰公司的设计或工长等绕开装饰公司的监管,私下与客户协商,并且进行装修的行为,不少公司都有消费者与设计师、工长签私单的案例。对消费者来说,签私单多是出于省钱心理,因为公司正常报价相对较高,为此有的消费者甚至会主动向工长要求签私单,有时则是工长暗示如果不通过公司,可以便宜处理。两者一拍即合,遂产生了很多私单。
选择私单,消费者是要承担风险的——所交款项没有保障,所做项目也不被装饰公司承认,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只能通过消费者个人与工长协商解决,如果以上风险变成了既发事实,消费者该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
■点评:设计师或工长是以个人名义与消费者私自订立合同的,自然,出了问题也应当由个人来承担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却又找不到相关责任人,最好向公安机关或者主管部门举报。要是非得追究家装公司的责任,那人家也太冤枉了。
施工增项变相加价
所谓增项就是合同没有注明而实际施工过程中增加的项目。一提到增项,很多消费者都会想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家装公司在签订合同前,故意把装修报价做低,以吸引消费者,当合同开始执行后,就开始增加施工项目,变相提高装修报价。
其实,这只是增项的一种,即施工方的恶意增项,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无意增项,比如业主事先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导致设计师没有将相关项目列入报价,或者在装修过程中,业主想增加或者更换某个项目,导致出现增项,常常也会引发纠纷。
■点评:施工方的恶意增项,说白了就是单方面地变更合同内容,所以增项费用应当由施工方承担。有的施工方见增项不成,就威胁业主要减少项目施工,其实减项也属违约行为,咱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就不用担心,更何况,新版的家装合同中也已明确规定,家装实际费用不能超出预算5%。
对于业主的无意增项,咱装修前就应当考虑周全,尽量避免出现增项,如果确实需要增加,建议您还是增加补充协议,确定细节,避免以后发生纠纷无法分清责任。
低档赠品造成损害
眼下,家装市场的促销花样层出不穷,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球,不少商家抛出了“买××赠××”“订××就送××”“当日签单赠××服务”的活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实际赠品是否与宣传的一致、赠品质量是否合格、赠品是否享受正常三包服务、在使用赠品的过程中导致消费者出现财产、人身上的损失,该由谁来赔偿等,这些都是事儿。
■点评:去年3·15时,相关部门就曾经明确表态,附送服务、赠品都必须是合格产品,必须依法履行相关规定。附送服务或者赠品对消费者构成伤害的,消费者可找到赠送方进行索赔。而对于一些商家提出的“最终解释权归自己所有”则是无效的霸王条款。
售后服务难如人愿
除了产品质量,相信消费者最关心的就是售后服务了。有的消费者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装修结束后,家里发生漏水或者停电,提出维修后,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这里我们要提醒您一句,申报维修的途径一定要正确。有的消费者不是找售后服务部门,而是找设计师、工长申报维修,这样不但无法及时维修,而且维修结束后,一旦再出现问题,就很难分清楚责任。
■点评:通常情况下,家里装修出了问题,首先应该通过售后服务部门进行申报,售后部门受理后会将问题反馈到工程部,工程部再将维修分派到具体的工长,工长会与您联系,并派工人上门维修。如果按照这种程序,无法得到正常维修,您可以再次通过售后部门进行投诉,售后部门受理后会将投诉反馈到工程部负责投诉的部门,该部门的工作人员会与您取得联系。
如果这样,仍然无法享受正常的售后服务,那么消费者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因为售后服务是商品整体概念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售后服务应当符合相关的国家强制性规定,没有相关规定的,法院将参照行业惯例来审判。
间接损失谁来负责
回看2008年《家居周刊》的读者投诉和求助,有一类问题让不少读者都感到茫然和无助,这个问题就是间接影响、损失问题。比如有读者反映,由于楼上防水没有做好,导致自家卫生间的天花板出现渗水、漏水,影响正常生活,那么自己是应该找楼上邻居还是找为楼上邻居装修的家装公司?找邻居,好像磨不开面子,找家装公司吧,好像也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
■点评:面对自己的合法权利,其实也没有什么磨不开面子的!您可以单独向邻居提出索赔,也可以同时向邻居和施工方提出索赔。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邻居在承担相应责任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与家装公司的责任,然后再向家装公司追偿全部和部分间接损失。
环保超标容易扯皮
如果家里装修出了环保问题,如何正确维护自己的权利呢?虽然环保始终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对这个问题,很多消费者却没有好好了解过,对于相关标准也是一无所知。出了问题,很多消费者甚至不知道该找经销商还是找厂家解决问题。
■点评:遇到这类问题,您既可以找经销商,也可以找生产厂商解决。如果能够通过协商解决当然最好,因为这本就是件不容易弄清楚的事。要是协商不成,也只能诉诸法律了,但这类诉讼往往需要消费者自己找鉴定机构来鉴定产品确实存在问题,费用不菲。另外,在找鉴定机构时,您一定要找主管部门或法院承认,同时对方也承认其鉴定结果的机构。
过度维权得不偿失
如果是自己的合法权利,理应采用合法手段进行维护。不过由于家装行业的特殊性,难免出现一些“过度维权”的问题。比如说,家装工程出现了一些修修补补的小问题,有的消费者在家装公司维修后提出,由于维修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影响了正常生活、造成了精神损害,因此家装公司理应向自己赔偿相应的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但结果往往并不理想。
■点评:权益受损,我们自然可以主张赔偿,但要求也一定要合理。其实有的事能解决是因为商家以和为贵,真要较起劲来,您可能也占不到多大便宜。举证、诉讼花费了大笔金钱和时间,最后却得到很少的赔偿,这样花钱不讨好的事儿最好还是算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