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纳,在居家生活中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我们无时不刻不在与物品和空间的博弈中开辟生活之路。有时候挤空间就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智慧者总是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收纳。
我们的居家环境里不是缺少收纳的空间,而是缺少发现它们的灵感。对有些人而言,再大的房子也永远不够放东西;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再小的屋子都可以“螺蛳壳里做道场”。
所谓收纳,顾名思义,就是收拾和容纳。前者是个动作,后者是个状态。动作与态度有关,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习惯于收拾,或者习惯于乱丢乱放,或者习惯于平时乱丢乱放,而集中在某一时间点上一口气收拾。习惯里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养成。而态度作为主观因素,可改变余地其实很大,尤其当客观状态能够提供较好条件的话。所以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容纳工具,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收拾习惯。
早几十年,人们对于收纳的理解就是一个大衣柜、一个被柜外加一个五斗橱,对居家空间的利用尚停留在粗放化经营阶段;早十几年,这个概念里添加了敲掉半堵墙、嵌进去一个壁柜等内容,尝试精细化耕作;而近几年,各种储物容器的出现,让收纳这件事最终朝着集约化经营方向大踏步迈进。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衣柜:各种挂杆、搁架、抽屉以及分类储物盒的引入,使眼下衣柜的实际使用空间比从前大了一倍都不止,同时还一举扭转了堆叠混乱、取放不便、查找困难、打开柜门只见衣物纷纷扑跌下来等等糟糕局面。

在紧跟收纳新时代的过程中,你还可以把这件事当作对自己智力的一种挑战。想象那些完全固定的壁柜,那些基本固定但依然具有可变性的橱柜,那些可以方便拆卸的轻便搁架,以及所有大大小小、可拆卸与可移动能力划分为许多不同等级的储物单元——它们都是手头可以调动的资源;而收纳的过程,就是将这些资源作最合理分配。为此你需要具备的主要是:分类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统筹规划的能力。
这是一场贯穿全人类历史的物品与空间的博弈,有人擅长整体空间规划,有人擅长局部细节巧思,都有用武之地。说到底,不管大智慧还是小技巧,能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就算完成了初级阶段任务。能把以往想不到也放不到的地方创造性地变成收纳空间,还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功用,差不多等同于硕士阶段学力;可以让东西明晃晃地放在面前,也不碍眼,反而为居家环境增添装饰功能,就好算是博士阶段的功力了;而若如果你有办法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来挤收纳空间,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收纳,那不妨就称呼自己为——圣斗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