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在2月第一周公布的3500亿美元救助资金使用计划的推迟公布,以及奥巴马对华尔街金融高管奢侈高薪的痛斥,让深陷危机的金融大鳄们颇为尴尬。而在新一届美国领导班子的“变革时代”中,这些金融大鳄们也正面临着迥异的命运。
联姻 收购
“金融超市”花旗集团正在不断刷新自己亏损的历史纪录。
今年1月16日,花旗公布2008年四季度财务数字,报出季度净亏损83亿美元,为连续第五季度出现净亏损;同时全年亏损超过200亿美元,也是集团历史上年度亏损额最大的一次。
因此,作为美国政府最大潜在救助对象,自去年以来已经获得450亿美元注资的花旗集团,不仅和美国政府眉来眼去,也不忘记展开自救,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共渡危机。
由于美国第二轮金融救助计划公布在即,花旗集团不失时机地率先公布了增加贷款计划。据美国媒体报道,花旗打算在未来数月中动用365亿美元政府注资,用于新增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以及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其中,257亿美元用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58亿美元用于信用卡贷款、25亿美元用于个人和商业贷款,此外还有15亿美元公司贷款和10亿美元的学生贷款。
不过对于花旗而言,美国政府的援助反而带来了更大的经营上的压力,公司急切需要将旗下最值钱的资产套现,同时还要大幅削减成本,而其旗下的美邦公司正是最合适的标的资产。根据花旗的公告显示,2008年前9个月美邦(Smith Barney)的收入为79亿美元,同比增长2%,而花旗集团同期的总收入同比下滑了23%。这样一项优质资产的出售,不仅将让花旗轻装上阵,也增加了一笔救命的资金。
问题在于,在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的华尔街,谁敢接下这项重量级资产?
所幸的是,花旗的难兄难弟摩根士丹利正瞄准了美邦,双方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花旗亏损累累,大摩也好不到哪里去。去年,大摩从美国财政部获注资100亿美元,该公司市值去年损失70%。
因此,陷入困境的摩根士丹利获批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启动储蓄业务,为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的可靠“财路”。然而刚刚转型的巨大压力让大摩步履维艰,一旦收购了美邦公司,将有望大大增强公司经纪业务的竞争力,足以对抗已收购美林的美国银行。
这样双赢的交易一拍即合,双方在1月中旬公布了旗下经纪业务部门的正式合并。而在美国分析人士的眼中,这次合作远非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两家公司最终的目标可能是全面合并,”Aite集团的分析师帕克说,“摩根士丹利急需吸引更多存款,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光靠现有的团队显然有难度。”
分析人士认为,在美国政府金融救助政策短期难以见效的情况下,金融大鳄们开始倾向于抱团自救,如果花旗和大摩果真合并,那将成为美国银行业继华尔街投行神话终结之后又一标志性事件。
“老店”末路
而在危机中倒下的另外两家“老字号店铺”——雷曼兄弟和美林,就远没有花旗和大摩这么幸运了。
倒霉的雷曼兄弟正面临着拆分的命运,债权人将会获得股票。据悉,雷曼兄弟的非流通资产将被拆分成两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中可能包括雷曼兄弟的房地产资产。这些资产目前价值430亿美元,但现在可能很难在市场上出手;而包括雷曼兄弟的私人资本投资和自有投资在内的其他非流通性资产则将被放入另一家公司。
据消息人士透露,该方案还处于初步阶段,如果得到采纳,新成立的两家独立公司或将在两年内公开上市。
至于美林,除了像黑洞一样扩散的亏损之外,还连带着把企图做救世主的美国银行也一起拉下了水。
在以500亿美元将美林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时候,美国银行的高管们举着香槟弹冠相庆;而1月16日,美国银行宣布获得新的救助的同时,还宣布美林四季度出现153亿美元净亏损。这一消息让股东们惊得呆若木鸡。美国银行随即宣布,该行季度净亏损为17.9亿美元。
据美国媒体透露,悔青了肠子的美国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肯尼斯·刘易斯曾经在去年年底准备飞抵华盛顿宣布放弃对美林的收购,然而在联邦政府官员们强硬的态度下,美国银行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联邦政府的态度明确无疑,如果美国银行撒手美林将会彻底无可救药,然而美国银行现在正在为它的“江湖义气”付出沉重代价,也难怪美国银行的股东们火冒三丈地要找刘易斯算账。
分析人士认为,从美国政府的这次对美国银行和美林的强行“拉郎配”以及奥巴马的最新表态看来,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恶化,以及政治不满情绪的升温,政府对困境中的银行业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主动和倾向于指手画脚。
金融大鳄抱团自救,加上美国政府开始加大干预力度,美国金融危机的大援救是否将走向一个新局面?市场人士正在拭目以待。
(作者:宋振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