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环保智能低碳住宅 低碳建筑是未来的方向
http://www.0731fdc.com 2010年09月26日 中国建材第一网 我来说两句(0)

  未来我们会建造什么样的房屋?再也不用在现场施工,所有部件在工厂车间里加工成半成品,工人们像拼积木一样拼装起来就可以,这样的房子不仅坚固耐用,而且低碳 环保又节能。

  建房材料全部采用轻型钢结构 ,无需一砖一瓦。采用最新的被动式节能技术,包括太阳能真空管、排风烟囱、太阳能遮阳等一系列房屋建造新办法,起到低碳排放、节能环保的作用。太阳能为房屋供电供暖,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雨水可收集重复利用;太阳能真空管可减少热量流失;科学的排风口设计让房屋可自由“呼吸”,不需运行机械的通风设备等。在整个冬天供暖期,新型房屋比传统房屋节能85%。夏季非常炎热,都长时间使用空调。如果大家都住上这样的示范楼,空调可少开1/2至2/3的时间,可大大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采用这种建筑 方法,两三天就可造好一幢房子的配件,组装也不过一天时间。

  “一般来说,90分钟可建造35平方米的房子,甚至还可包括基本装修。”像老百姓常住的7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只需要两个集装箱的配件就够了,大约3小时就可完成。国外曾用这种方法建造一个可供50人同时用餐的麦当劳餐厅,仅用了48小时就建成,可见其建造速度之惊人。

  未来房屋的建造过程都是低碳环保的。我们日常生活的碳排放中有40%都来自建筑工地,而建筑工地的碳排放大部分来自于各种建筑材料的运输以及工人施工的各种设备等。采用新方式后,结构师、建筑师、机电工程师等都集中在车间进行设计,没有了在工地现场施工的污染,建造速度又快,将大大降低建筑业的碳排放,实现环保。

  按新的建造方式,每平方米的建房成本要比传统的砖混建筑方式高出15%左右。新建筑未来实现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后,生产量一旦上去,房屋单价就可降下来。

  新建筑不仅坚固耐用,且传统的各种内外墙装饰材料都可使用,并比传统的砖墙更加保暖、更加隔音。“由于全部是钢结构,即便是房屋经过一百年的风雨之后要拆除,建造房屋的这些材料仍可再次循环使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轻型钢结构可实现工厂化生产,此外,可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在低碳楼中,将采用一系列的节能技术,其中包括使用太阳能真空管、太阳能遮阳罩、拔风烟囱、地源热泵等。

  “比如房屋中采用的绿色屋顶,可以限制太阳暴晒下的热岛效应;屋顶上的雨水收集箱,可以将收来的雨水用于浇花、冲刷地板等;拔风烟囱则是通过自然通风,减少机械驱动带来的碳排放。”这样的一幢房屋,可比一般的建筑减少30%左右的碳排放。

  就中国低碳住宅目前的实践来看,因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低碳住宅在中国还只是一句口号。

  “就拿墙面外保温、太阳能采暖、中水利用、小区地热系统等低碳 住宅常见的应用手段而言,其实都没有达到真正的低碳标准。”以墙面外保温来说,保温材料在生产工艺上没有达到标准是国内低碳住宅名不副实的主要原因。墙面外保温真正的保温材料聚氨酯保温性能好,强度好,十分牢固。但国内包括杭州常用的外保温材料是聚苯板。这种聚苯板有很多局限,受外墙的材料限制。如果外墙用干挂石材,保温效果会比面砖涂料要好,如果外面刷涂料,保温寿命可能只有20~30年;用在多层住宅上效果还可以,如果用在高层建筑 上材料就可能变形。再说太阳能采暖。利用太阳能采暖可以减少能耗,但在国内,这种采暖系统由于江南日照少,很少使用太阳能采暖,很多小区只能同时配一套电采暖系统,太阳能采暖反而被闲置。再比如中水利用。中水又叫再生水,即用过的水再利用。但这套系统很贵,相比使用自来水来说,显得性价比不高,即使开发商投入了也很难推广应用。再比如地源采热系统,费用也很高。“如果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不能解决,低碳住宅在中国的实现就是句空话。”“也正因为这些材料的生产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成本很高,即使采用了也只能用在一些豪宅项目。如城市芯宇外墙用了石材,保温技术就比较好,但有多少住宅用得起石材立面?城市芯宇还采用了中水利用和地热系统,这些成本也是很高的。”低碳住宅在国外发展起来也是近20年的事。只要技术上面的难题解决了,低碳住宅在中国也会大面积铺开,而且从价位上看,普通人也触手可及。

  当伦敦“零碳馆”、马德里“竹屋”、汉堡“被动房”、法国罗阿大区生态屋、沪上·生态家等等,这样一些房子挤在一个展区出现时,我们立刻眼前一亮:这就是我们未来要住的房子吗?

  “我想有个家”今天,当我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时,我们不会再满足于一套三房两厅、家具电器齐全的房子了,我们需要新的房子,一个更加健康、环保、舒适的家。这个家,就在世博园里。

  伦敦零碳馆:开启零碳生活

  顶着中国第一栋零二氧化碳公共建筑的名头,上海世博园伦敦零碳馆在世博园名声大噪。它由两栋相互连接的“零二氧化碳排放”建筑构成,其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区贝丁顿零碳社区。这个社区的99户英国居民早在2002年就率先走进了零碳生活。这一社区每年已经吸引全球1.5万名访客参观,并且成为伦敦甚至全英国于去年提出的“低碳社区”宏大计划的先行者。

  “零碳馆”馆长陈硕说,这种新型建筑主要依靠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三种核心能源。最为独特的是楼顶的“风帽”:室外的冷空气和室内的热空气能够产生热交换,从而节约供暖所需的能源。在这个有机循环的能源系统中,60%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光伏板,40%则靠蓄电池储存能量,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站在“零碳馆”后栋四楼阳台上,可以近距离观看前栋顶部那些随风转动的五彩“风帽”。“风帽”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送入建筑内部,并将室内空气排出。在通风过程中,建筑同时可利用太阳能和“江水源”系统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除湿和降温。

  餐具也可以发电?这是“零碳馆”的另一大看点。据陈硕介绍,“零碳馆”所需的电能和热能,可以通过“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对餐厅内各种有机废弃物、一次性餐具等降解而获得。降解完成后,最终余下的“产品”,还能用作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汉堡“被动房”:不用一台空调

  虽然世博会开幕以来上海气温都在30℃以上,但是记者走进“汉堡之家”,没有看见空调,却感觉非常凉爽。这就是德国人设计的“被动房”的秘密。

  “汉堡之家”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认证的“被动房”。它是以位于汉堡“港口新城”沙门码头的“被动房”H2O大楼为原型所建。其建筑 核心是高隔热隔音,密封性强的建筑外墙,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采暖和制冷的能耗。

  令人惊叹的是,整个“汉堡之家”没有一台空调,不用依靠外部供电,通过地热、地冷和太阳能来调节室内温度平衡,带热回收功能的通风设备可为室内提供新风。

  据汉堡市工作人员介绍,“被动房”是指基本无需主动供应能量的生态建筑,也称为低能耗房。它的外墙绝缘密封,空气通过一套通风系统进行室内外自由流通,配合新型建筑材料,冬天将采集地热,夏天利用地下水降温。

  这位工作人员热情地告诉记者,“被动房”每年每平方米消耗50千瓦能量,相当于普通办公楼四分之一的平均能源消耗量。

  马德里“竹屋”:清凉又环保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马德里案例馆比较特别,一栋用竹子围起来的房子,他们叫“竹屋”,房子外面还有一个奇怪的钢结构 ,他们叫“空气树”。

  其实,“竹屋”和“空气树”是马德里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创造。“竹屋”是马德里南部的一栋社会住宅,曾荣获建筑行业著名的“英国建筑师皇家学院大奖”;而“空气树”位于马德里生态大道上,在2007年赢得国际最重要的针对年轻设计师的大奖——“建筑回顾奖”。

  马德里案例馆公关部齐先生带着记者参观了“竹屋”和“空气树”。“竹屋”因外墙上安装的竹林遮阳板而得名,这种竹林遮阳板在夏天可以遮挡20%的阳光,还可降低噪音。“空气树”则在顶部安装太阳能板,这些能量输送给一个大型吊扇,在夏天的时候是市民的户外休闲好去处。

  “竹屋”和“空气树”代表了马德里人在环保住宅上的追求。据了解,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马德里市政府进行了欧洲规模最大的社会住宅建设,以“竹屋”和“空气树”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新型环保材料、先进的生态技术以及有效的建造流程在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比如马德里建造的经济适用房,不是简单的住宅,而是一种更有效利用能源的可持续性房屋:其通风型墙面可以改善住房的隔热和自然通风条件;安装的地热交换器,可以利用稳定的地下温度加热或冷却水;还有太阳能可以加热淋浴用水。

  “沪上·生态家”:做到零能耗

  作为世博会举办地,上海人在新型住宅建设方面也不甘落后,沪上·生态家的出现,为上海住宅注入了生态智能的理想。

  沪上·生态家的原型是2004年9月建成并开放的位于上海闵行区的一幢生态办公示范楼,这是我国第一栋生态示范楼。作为一个科技、环保的建筑 ,“沪上·生态家”可以说集合了目前世界上所有的低碳 、环保、生态和智能技术。

  它有十大技术亮点:自然通风强化技术、夏热冬冷气候适应性围护结构、天然采光和室内LED照明、燃料电池家庭能源中心、PC预制式多功能阳台、BIPV非晶硅薄膜光伏发电系统、固废再生轻质内隔墙、生活垃圾资源化、智能集成管理和家庭远程医疗、家用机器人服务系统等。

  作为国内首座“零能耗”生态示范住宅,该建筑的一大优点是高效利用太阳能,屋顶上巨大的太阳能光热设备可为整幢楼提供能源;其独特的外遮阳系统,能在炎热的夏天随时阻挡阳光进入,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还有利用地热能调节整幢建筑温度的地源热泵,可通过管中流动的溶液将地下土壤中的温度带上来,使室内温度上升,就像中央空调一样。

  走进沪上·生态家,记者被“三代厨房”、“三代客厅”和“家庭水处理中心”所吸引。在“三代厨房”里,烧天然气所产生的废气70%被转化为电能,可供厨房里的电磁炉、微波炉等电器所用;家庭水处理中心把水分为白水、灰水和黑水三类,通过内部连通的管道和净化器,实现水在屋内的自身循环;在“三代客厅”里,老人家不用麻烦的电脑和手机,只需在一块智能留言板上写几个字,往儿子和孙子的图像里一拖,就能把信息发出去。

  “沪上·生态家”,指向未来之家,引爆了我们绿色生活创想。

  深圳未来之家:梦并不遥远

  世博会吹来了未来之家的风,对正在致力于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深圳,具有特别的启迪作用。未来,深圳人能住上理想的家园吗?

  从世博会展示的未来的住宅来看,低碳、环保、生态、智能已经成为未来之家的基本要素。一位在城市最佳实践区观展的地产专家表示,“未来,房地产建设项目必须和自然环境融合到一起,进一步使用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建筑,绿色建筑。”

  随着绿色节能建筑题材的兴起,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开始以节能建筑设计为自己的楼盘增值。在伦敦“零碳馆”,记者看到,万科地产也是其合作伙伴之一。“零碳馆”馆长陈硕表示,节能建筑的成本并不高,根据在中国的采购成本,每平方米大致投入1200元,就可实现一个社区的零碳排放。

  由于意识到住宅的产业化将是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路径,国内地产龙头企业万科早在数年前就开始为住宅产业化的到来做准备。据了解,住宅产业化比例达到10%意味着将减少10个杭州西湖水的污水排放,减少用电量相当于葛洲坝一个月的发电量,减少森林砍伐相当于9000公顷森林。

  “低碳建筑是深圳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深圳航天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丹雯表示,“深圳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领先城市,在世界‘低碳’浪潮中,应成为国内低碳建筑的实验区、先行区。”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