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关,也有人把它叫做斗室、过厅、门厅。在现代居室中,玄关往往面积不大,但使用频率颇高,是进出住宅的必经之处。它是整座居室给人以第一印象的地方,却又对室内空间起到遮蔽作用;它遮挡着由外向内的视线,却又作为进出居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为来客引导方向。
《辞海》中的解释,玄关原是佛家用语,演变到后来,这个名词被用在建筑上,泛指房屋厅堂的外门,也指居室入口的那个区域,是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
在中国古代的住宅格局中,进入大门之后,并不能长驱直入内室,而是有一道“照壁”(或称“影壁”)一挡,绕过照壁之后,方才得以进入正厅。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礼仪、讲究含蓄内敛的具体表现,包含着一种“藏”的思想。照壁的存在,不但使外人无法直接看到宅内的状况和宅内人的活动,而且在进门处形成了一个过渡性的空间,为来客指引方向,也给主人一种领域感。从这种建筑空间形式演变而来的现代居室中的玄关,也承担了类似的功能。由于它的存在起到视觉屏障的作用,便不至于一开门,整个客厅乃至内室的情形就一览无余,从而保持了主人家生活的私密性与隐蔽性,保证了居室内部的安全性和距离感,因此在客人来访及家人出入时,能够很好地减少干扰,并确保心理安全,使出入门户的过程更加有序。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代居室中的照壁,除了遮挡功能,其形制也往往反映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又包含着一种隐性的展示作用。演变至现代居室中的玄关,其实也是如此。作为开门之后给人的第一眼印象,玄关在某种程度上也提示了,或者说奠定了整个居室的大致风格。
一个中式风格的家,玄关或许会选择多宝架与古董摆设,显示出主人对古典文化的爱好,或许会选择描金贴铜片矮柜或老榆木长条几,在古雅风格中融入些许现代设计感觉,但一定不会看到巴洛克风格的涡形装饰线条,或小碎花布装饰的乡村田园风柳条提篮。从这个角度来看,玄关其实正是居室风格、主人的喜好及生活习惯的缩影。倘若进门处只有一排造型奇异的开放式衣帽架,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家主人是一个崇尚现代简约风格,向往自由不羁生活的人。
不过说到现代居室——尤其是非独栋房屋的公寓物业,玄关的存在还有更加实际的功用,其源头应该是在日本。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在进入室内时要换鞋乃至更衣,玄关便充当了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而现代居室中的玄关也往往起到同样作用,方便在进门之后更衣换鞋挂帽搁包,乃至作为平日简单地接待客人、接受邮件的地方。因此许多人家都将鞋柜、衣帽架等设置在玄关位置。鞋柜、衣帽柜等也有做成隐蔽式的嵌入墙中,同时也增添了居室内的储物空间;也有做成与脚凳及放置钥匙、账单等小物的平台连为一体的实用构造,对功能设计的思维精密性颇有考量;还有如上所述,简简单单钉一排开放式衣帽架,而将衣物本身转变为一种风格装饰的做法。总而言之,这是进出居室内外的一个过渡,尤其在居住面积相对狭小的公寓内,小小玄关,倘若设计得宜,所能承担的多项功能,足以确保主人日常进出及接待来客的大部分需要。
对于现代居室而言,玄关的设计最首要是实用性,使主人与客人在进门后得以很方便地换鞋更衣、搁置小件物品;其次便是装饰性,能够开门见山地突出主人的兴趣、爱好与品位,以鲜明的形象引起来客的兴趣,以统一的调性使主人感觉到“这是回到家里了”。
玄关的存在形式
玄关的存在形式依据房型而定,可能是独立式的,如玄关走廊,也可能是邻接式的,如转角玄关,还有可能是包含式的;其设计方案也根据不同形式,可以是圆弧型的,可以是直角型的,也可以是一条独立的走廊。
·独立式
一般独立式的玄关形态狭长,是进门后通向厅堂及内室的必经之路,可以选择多种形式进行处理。可以在进门处放置鞋柜、衣帽架、置物桌等,或者采取内嵌入墙的形式,将储物空间隐蔽起来;墙面装饰更可根据主人的爱好,选择悬挂画幅、照片,或者以壁纸、手绘等进行点染。
·邻接式
玄关与厅堂相连,往往是进门处的一小块开放式空间,在设计时,可以使其形式独特,如以特殊的地面材质、吊顶、墙面装饰等加以区分,也可以与其他房间的风格相融。这一类玄关往往包含转角,可利用空间较多,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增添许多实用功能,如将鞋柜与座椅相结合,设置半人高度的小平面用于放置包袋及钥匙等小物,打造转角衣柜,用于收纳外套、雨具等大件物品。
·包含式
玄关包含于客厅之中,没有较明显的独立区域。此时往往采取半开放式或透空式设计,比如放置一个风格独特的矮柜,或打造两面透空的搁架,摆放各种装饰品,稍加修饰,就会成为整个厅堂的亮点,既能起分隔作用,又能增加空间的装饰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