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
业务纷繁复杂 整合一波三折
内部整合曲折进行
中海地产已发展20多年,并在港交所上市,素有“工科中海”的美誉,目前已进入30多个内地城市,同时在香港有一定的业务发展平台,是中国建筑最有优势的地产业务大平台。在2010年,中海地产收购光大地产,并更名为中海宏洋,专注于三四线经济活跃城市,成为中海地产业务的有力补充。
而中国建筑旗下其他的地产业务比较纷繁复杂,中建地产内部的整合曲折进行。
综合记者多方了解,中国建筑在2009年开始试图整合旗下工程局地产业务,为此成立了中建股份房地产事业部,以中建国际为核心平台,整合除中海系以外的房地产业务,包括前后在2009年到2011年间成立或重组了中建地产西安公司、潍坊公司等。
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中建国际的整合之路并不顺利,各工程局、院“这样的实力型诸侯”,并不愿意让出房地产业务。这也直接导致了如今中建地产业务注入中海,无法限制各工程局、院再发展房地产业务。
人事互换频繁
在中国建筑将中建地产业务计划注入中海地产之时,中海地产也面临重大的人事变动。孔庆平卸任中海地产董事局主席,并辞任该公司执行董事职位,由中海外执行董事、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郝建民获选接任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并由陈谊任公司执行董事。
此前,陈谊就任中建地产总经理、中建国际董事、总经理。
由于同属一个母公司,中建地产和中海地产之间的人事互动频繁。
记者发现,从中建地产官方网站可以看到,在中建地产多位副总经理中,贾卫东、邱盾都是从中海地产来到中建地产。贾卫东此前曾任中海地产总部规划设计中心主任设计师,邱盾曾任北京中海地产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济南中海地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一位资深人士表示,中建地产和中海地产的此番重组很难在短期全部落定,首先就涉及很多人事上的安排。不过,在中建地产业务注入中海地产的背后,是中国建筑股份公司的谋篇布局。这本身也有助于强化中国建筑股份对中海地产的控制力。同时中国建筑将中建地产的资产注入,应可以换购中海增发股份。
■ 预测
“大中海”3-5年内成为行业老大?
销售数据显示,2012年中海地产实现销售额896亿元,中建地产销售额为210亿人民币,中国建筑地产板块销售额总计达到1106亿元人民币,仅次于万科和绿地。中建系地产业务的重组,“大中海”会超越万科成为行业老大吗?
宋延庆认为,2015年之前,中建地产系肯定是国内最具有盈利能力的地产公司。一方面随着地产系的扩张,能拉动建筑工程板块业务的发展,另外地产和建筑工程业务能够进行双融资,增加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3-5年内有可能赶超万科。
数据统计也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除中海地产以外房地产开发业务土储超过3200万平米,中海地产自有土地储备3649万平米。和万科不到4500万平米的土地储备相比,中海未来将占据着一定优势。而以中海的开发能力论,也已经得到业内的认可,并不输于万科。
对于“大中海”可能对万科形成的挑战,记者联系万科董秘谭华杰,并未得到回应。此前在今年6月,万科总裁郁亮曾表示,不担心被超越。
不过在外界人士看来,万科并非真的不在乎老大的位子。万科也会通过自己成熟的开发运作销售,守住老大的位子。
宋延庆还对记者表示,按净利润等其他指标看,万科并非行业老大。媒体对房地产行业的关注,不应该关注销售额的排名,而应该看营收、净利润等指标。甚至按权益销售额算,事实上的排名也并非万科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