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甘肃建材工业一方面受投资增长的拉动,主要建材产品产销量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逐月好转,行业科技进步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竞争加剧,成本费用上升,价格继续下滑,结构性矛盾和供求矛盾日渐突出。在日前结束的全省建材信息工作座谈会上,业内人士呼吁:限产保价,提高效益。
今年上半年,甘肃建材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基本可以用这样几个“利好”字眼来概括:增长、提高、转好。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较快。截至6月底,全省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其中水泥、水泥制品、水泥预制构件等都将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生产水泥46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2%;平板玻璃产量为133万重量箱,比上年同期减少38.1%。
产销率逐月提高,销售形势比第一季度转好。截至6月底,全省建材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1%;销售率预计达到93%左右,比上年同期略有提高。但与全国建材产品销售率相比,仍有差距。从总体看,全省建材市场的销售形势今年上半年逐步转好。
经济运行质量逐步好转,上半年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第一季度建材行业亏损2687万元,主要是玻璃亏损严重。从4月份开始,水泥制造业利润总额呈现稳步增长势头,利润总额上升幅度加大,为行业扭亏为盈奠定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企业亏损面占12%,比上年同期减少0.5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6000万元,同比增长2000万元。盈亏相抵后,水泥制造业盈利1000万元以上,非金属矿和水泥制品盈利500万元以上。全行业基本持平,略有盈余。但全行业应收账款金额达到10.7亿元,同比增加5500万元,增长4.58%;产成品增加6000万元,增长14.69%。
分析上述有关数据,可以很清楚地发现:甘肃建材业红火背后有隐忧。
一是主要建材产品产量增长过快。去年有4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今年又有2条新型干法生产线投产,上半年产量增幅达22%。水泥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容乐观,在好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是尽管全省围绕水泥工业控制总量做了不少工作,但总量偏大、产量明显大于销量的情况仍未改变;在调整水泥工业结构、发展新型干法预分解水泥的同时,淘汰落后工艺生产能力的力度很不够;部分机立窑水泥企业扩大生产能力,使总量偏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正因为这样,今年以来,水泥产量、销售收入增加了,工业增加值提高了,水泥价格和实现利润却下降了;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比上年同期有明显增加。当前平板玻璃由于去年全国重复建设严重,今年产量同比增幅居高不下。尽管甘肃平板玻璃产量大幅减少,但产品价格仍然严重下滑,致使亏损加大。这两个行业占全省建材工业的比重为77%,对水泥行业影响最大,占产值比重的70%。所以,水泥行业的盈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省建材行业的经济效益。
二是建材产品价格水平偏低。作为行业骨干的水泥制造业,目前其产品混合平均出厂价格仅为257元/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而生产成本由于煤炭、铁粉涨价,人员工资增加,财务费用增加等原因,增加15%以上。玻璃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降低,浮法玻璃平均价格为50.45元/重量箱,降幅达26.15%。玻璃行业1998年那种过度竞争、低价倾销的局面又开始重现。
三是货款拖欠严重,产成品资金占用增加,企业产品成本、费用增长较快。成本费用总额增长15.02%,其中水泥、水泥制品、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分别增长14.13%、98.9%、9.72%、55.79%。应收账款净额全行业仍然高达10亿元以上,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行业盈利水平。
据此,甘肃省建材行业管理部门提出,今年下半年,甘肃建材业尤其是水泥工业必须实行总量控制,只有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变,甘肃建材业的日子才有望越过越红火。(中国建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