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8月7日电(新华社记者张朝祥赵肖峰)
TCL,一个当年靠5000元借款创办的地方小企业,20年后已成为销售额超200亿元的大集团,创造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展高速度:
1985年TCL电话机问世,1989年销量国内第一,至今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
从1999年开始,TCL平面开关插座销售量连续3年居国内同行业第一。
TCL王牌彩电,1993年面市,三年后进入全国三强,2000年成为国内彩电市场销量第一名;2001年TCL 彩电产业实现利润3亿多元。
TCL手机1998年开始推出,2002年上半年,销量居国内市场第三、国产品牌第一。
TCL集团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9%,利润增长98%。
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相适应,TCL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做大做强的缩影。
以市场为导向变革创新TCL的高速度发展,来自于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的创新。
1992年TCL进入彩电领域时,彩电市场供求是饱和的,市场主打产品21英寸彩电已经供大于求。通过市场调查,TCL认为,大屏幕是彩电发展的方向,但当时国内能生产25英寸以上彩电的厂家不多,市场上80%左右都是进口品牌,价格昂贵。因此,TCL决定推出比进口产品便宜得多的大屏幕彩电,并迅速占领市场。
在TCL,有个“2万元买一本书”的故事:1994年,TCL花了20万元请人为公司做市场调查,调查报告不到10页纸,也只印了10本,每本平均花费2万元。TCL总裁李东生对记者说:“这份调查报告不一定就对公司的发展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是给我们引入了市场调查、市场分析的观念,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这么做。”
“以变化冲击低价”,是TCL在彩电价格大战中提出的应变措施,通过创新,以差异化的产品拉开与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距离。如TCL推出的“银佳”系列彩电,改变了彩电“黑色”的外观。将音响和电视合二为一的“单独听”音响电视,市场反应热烈,如今已成了TCL彩电的主打产品,销量占其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针对我国电脑市场价格高、使用知识不普及的情况,TCL电脑提出了“买得起,用得好”的口号,降低电脑消费“ 门槛”:一是降低电脑销售价格,二是提供电脑使用知识培训。TCL首创了像卖彩电一样卖电脑:统一的销售店面、展台,大规模的促销、导购,率先承诺对电脑实行“三包”等。只用4年时间,TCL电脑销量即位居国内家用电脑市场第三位,获得家电企业进入IT领域的最好名次。
“以速度提升效率”在TCL有个说法:“要么是快的公司,要么是死的公司。”用速度比如产业调整速度、市场反应速度、物流速度、生产速度、信息传播速度等,来和对手竞争。这是TCL的一大经营特色。
TCL的前身是1981年7月由广东惠阳地区电子公司与港商合资成立的“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录音磁带;1985年成立“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开始生产电话机;1993年推出彩电;1999年推出手机;1998 年进入IT领域……可以说,TCL的产业调整速度非常快。
TCL的速度更体现在对市场的反应上,“先有市场,再建工厂”。借助社会资源,TCL迅速进入彩电领域,成为全国彩电销量第三名时还没有自己的彩电生产厂,而是在迅速占领一定的市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之后,才开始建立自己的工厂。
TCL的速度优势在研发、制造等方面也同样如此。他们率先开发、生产了许多家电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此外, TCL公司有着实力强大的销售网络。通过对销售网络的不断改造,对营销方式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效率也不断提高。彩电销售的资金周转速度1997年是72天,1998年就降到不足60天,2001年更压缩到30天。电工产品的资金周转速度1997年是35天,1998年已压缩到20天。TCL电脑的销售货款从代理商到公司原来需要2-5天,现在24小时内即可到帐。
TCL集团销售公司总经理赵忠尧说:“去年为什么我们的彩电能够赚钱?产品制造成本我们比别人低不了多少,但资金周转得快,费用率降低,利润就出来了。”
快速高效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构成了TCL高速成长的基础,也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行的成本。
把标杆提高我们一定要超越TCL从一个地方小企业,一跃而为中国电子信息工业的知名企业,是什么支撑其高速持续的发展呢?
集团总裁李东生说:“从TCL成长的实践看,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断创新。变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把标杆提高,我们一定要超越”,无论在TCL的工厂车间,还是公司总部,都可以看到这句口号。在TCL的企业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定位追赶、重点突破、局部创新”。
追赶标杆公司,是TCL的一大特色。在还是中小企业时,TCL的目标是“建一流企业,创中国名牌”,将自己的标杆定在国内主要竞争对手上;成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第一集团后,则及时将标杆前移,目标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在TCL采访,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忧患意识”,从总裁到各事业部的负责人,在讲成绩的同时更讲差距。2001 年召开的TCL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的主题就是“成功与反思”,公开反思发展战略上和管理上的重大失误。
“经过两个阶段的高速发展,TCL面临组织老化、文化落后的问题。如何保持员工和管理团队的创业激情,是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TCL常务副总裁袁信诚说,“我们把持续不断的创新作为基本的法宝,一两年就‘折腾’一次,调整企业的运作机制,整合生产和销售资源。”
最大的创新是企业体制的创新。1997年,TCL开始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建立起通过企业发展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营管理者获得激励的机制。在这一机制的促进下,TCL销售收入从1996年的56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211 亿元,其中国有资产增值3倍多。今年4月TCL集团又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变成国有相对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引入了日本的东芝、住友,香港的金山、南太和Pentel五大战略投资者,实现了公司资本的国际化,建立起多元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结构。
李东生认为,目前公司在规模、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国际市场的经营开拓能力等方面,和国际上的大企业都还不在一个数量级。通过改制,有助于TCL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更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和上中下游合作资源的整合。(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