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投资高速增长势头得到遏止为代表的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的背景下,从内外部两方面因素分析,我们认为加息几无可能。
内部因素分析
1、通胀压力并没有增大。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3%,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4.2%。与2月份比,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3%。4月份CPI为3.8%,通胀的压力并没有增大,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CPI是调整利率最重要的参考值。目前,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31%,与3%的通胀率还相差2.1个百分点。提高贷款利率的条件并不成熟。存款利率的提高条件也不成熟,在下一部分将会作详细说明。
3月物价的上升主要由食品类价格上升引起。随着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大,以及禽流感的过去,此类价格上升幅度将会变小。从长期趋势来看,消费水平是受到收入水平制约的,是均匀的。
2、价格受到政府管制。物价上涨存在着很大的阻力。3月份衣着类价格下降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1.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3.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5%。因此,可以断定物价会温和地上升,但是上升幅度不会太大。
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7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表明今年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为113.8。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全线上涨,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为114.8、107.0、114.5和107.0。这可能成为预期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农资价格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升提高了化肥、农药等的成本。近期,发改委又出台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对CPI进行严格控制。因此,物价短期内应该能够可以控制。
外部条件分析
1、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减弱了加息的压力。虽然一季度连续3个月出现贸易逆差,但可以清楚地看到逆差数额主要集中在1、2月份,这与年初关税下调的集中进口有很大关系,而且3、4月份中国出口增长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都给此时扩大汇率浮动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外汇占款减少、货币被动供给增速放缓和货币紧缩的效果增强,从而减弱了加息的压力。
国际资本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正在逐步将原来直接投资的资本转化为国际游资。人民币利率的提高,将会给国际资本提供套利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教训,使得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表现得小心翼翼。尽可能地减少国际资本套利的机会,是理性的选择。
2、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行需要顺应国际经济的潮流。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的差额已经成为人民币币值变动,以及利率调整的重要依据。在中国存在巨额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越来越多的时候,人民币利率的调整越来越需要考虑美元利率的变动。在中国保持固定汇率、资本项目并非完全封闭的前提下,中国的货币政策的实行需要顺应国际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潮流。
美国经济的指标表明美联储目前并没有加息的想法,石油价格的上升减缓了美国加息的步伐。欧元区不加息,日本不加息。
即使美国提高了利率的基点,中国也不会如影随形地加息。因为中国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对利率的敏感性并不强,此为其一。其二,利率的调整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内要素价格的变动。中国目前只是局部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存在。加息可能会导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后果。再者,贷款利率的提高是以CPI为基准的,目前这个条件并不具备。
3、提高存款利率将会影响银行的经营安全。金融的安全在中国开放中是最核心的问题,中国的金融风险集中在银行。如果只是提高存款利率,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会下降,国家金融安全就会降低。贷存差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
中国的银行风险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转移,这在国务院九条意见中讲得非常清楚。如果提高了存款的利率,巨额资金从股市回到银行,必然加大银行经营风险。通过资本市场转移银行风险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4、提高贷款利率将会削弱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提高贷款利率,增加了商业银行逐利的动机,会削弱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
央行近期连续出台重要的紧缩政策,在这些紧缩政府效力未发挥出来之前,加息的举措会让公众对央行的行为产生忙乱的感觉。加息的信号作用强于实际作用,加息是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最后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动用。另外,在企业对利率不敏感的背景下,加息的结果可能是缘木求鱼。(撰稿人:郑煜、吴佳、谷纯悦、魏风春、陈锋)(江南金融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