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省委就“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召开了专题座谈会。认真贯彻落实两个《意见》和省委座谈会议精神,全力打造中部地区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对于长沙在中部崛起中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打造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实现长沙崛起的必然选择
当前,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综观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比较优势和产业特征,长沙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都面临极为有利的条件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是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中央明确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要求和原则,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内容,《意见》分别就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提出了具体措施。其中,重点支持发展的大型矿山开采设备、大型施工机械、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汽车及零部件等现代装备制造领域,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中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都与长沙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就完善现代装备制造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重点领域装备技术、进口税收优惠、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加大对重大技术装备企业资金支持、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以及加强设备进口管理等所提出的政策措施,对以机械制造为主体的长沙工业将产生更为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此外,作为省会城市,长沙既是全省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和龙头,更是省委、省政府“优势地区实现优先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有条件、更有责任,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努力加快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其次,从区域优势看,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沙崛起的战略支撑。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讲,就是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包括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提升中部地区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就长沙的情况而言,随着近几年城市化的大力推进,特别是近郊农村退出粮食种植,长沙与合肥、南昌等城市相比,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已无优势可言;作为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城市,长沙资源相对短缺,原材料相对匮乏,而郑州和太原有煤、电、铝及相关产业的强力拉动,与之相比,他们的长项却是我们天生的短项,长沙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也缺乏现实的基础;从区位和交通条件分析,长沙明显不如郑州、武汉,特别是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郑州当仁不让地把持着中部地区交通枢纽的中心地位。综观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长沙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与武汉相比目前存在一定差距,但仍然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以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为例,2004年,长沙高新区在全国54个高新区中排名第16位;2005年,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西部地区16个经开区中排名第2位。由此可见,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坚持错位发展,努力打造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既是中部崛起的战略取向,也是实现长沙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
第三,从产业特征看,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是推进长沙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力量。现代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是国民经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近年来,长沙现代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总量和能力已具相当规模,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机械、汽车和零部件等支柱产业,其在全市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达到45.6%,装备制造企业的数量、职工就业人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27.9%、32.9%、43.5%和32.2%。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17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3家。200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592.7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了2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25.1亿元,增长近2倍;创造利税64.5亿元,增长74.9%。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长沙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力量。
二、以打造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着力点,加速推进长沙新型工业化进程
努力打造中部地区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进而加速推进长沙新型工业化进程,关键要在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产业升级、产业环境等方面务求取得新的突破。
1.以壮大支柱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在彰显产业特色上实现新突破。当前,中部地区结构重复、产业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彰显特色就是彰显优势,打造特色就是打造竞争力。一方面,要立足长沙现有基础,做大做强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家电、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企业为重点,整合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继续扩大混凝土输送泵、摊路机、压路机、压桩机等系列工程机械的生产规模,发展智能型现代工程机械制造技术及产品,把长沙建成国内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围绕“四大整车”、“三大零部件”的产业格局,加大轻型越野车、中轻型载货车、大中型高档客车等的生产制造,同时促进汽车发动机、汽车车身、汽车电器等汽车零部件的发展;以远大空调、伊莱克斯等企业为重点,发展壮大安全、环保、健康、省电的绿色家电制造,力争打造国内最大的家用燃气中央空调生产基地和全球一流的冰箱、洗衣机生产基地,使长沙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绿色家电生产基地;加快电子、通信、计算机设备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做强显示器件生产、传感器技术产业化、计算机及应用软件、通讯及网络产品开发四个信息产业基地。另一方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培育发展三大新兴产业。一是数控机床和现代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制造业。二是生物工程和现代医药制造业。三是新材料制造业。
2.以加快产业集中与推进产业集群为重点,在优化产业布局上实现新突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和产业集群式发展,既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园区建设要迈出新步伐。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以“建设工业新城”为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加快“二次创业”;六个省级工业园区要进一步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完善各项配套服务,努力提升园区品位,不断提高园区知名度和吸引力;新调整的望城坡开发区和金霞物流工业园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规划起点要高,产业定位要新,建设步伐要快。通过几年努力,真正把园区打造成招商引资的“洼地”、产业聚集的平台、工业经济的支撑。产业集群要取得新发展。始终突出“两手抓”,即一手抓龙头,一手抓配套。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为重点,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力争经过3-5年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产业集群的核心。与此同时,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从而在全市形成“主业突出、副业配套、产业集群、相得益彰”的工业发展格局,既避免单个企业走大而全的低端发展道路,又促进全市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3.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在推进产业升级上实现新突破。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加速推动“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转变。立足长沙实际,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按照“发挥优势、体现特色、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有所突破”的基本思路,推动制造技术由渐进式追赶型向跳跃式开拓型转变;引导企业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前沿,有选择地对一些研发成本过高、研发周期过长、引进效益明显的成熟先进制造技术进行直接引进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实行高位嫁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低成本、短时间、高效益、跳跃式进步;以现有技术基础为依托,主动把握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大力推动长沙高端先进制造技术研发进程,着力提高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消化吸收与发展创新,建立起“引进-消化”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引导企业按照“学、用、改、创”原则,将学习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开发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目标迈进;优化创新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公共财政的科技投入,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科技进步。同时积极转变政府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完善的政府协调服务和全面的行业信息服务。要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来抓,以优势的资源,优质的服务,优越的条件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要素资源,并使之释放“乘数效应”,实现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以加强基础设施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在优化产业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在一定意义上讲,产业环境决定产业发展快慢,关乎产业兴亡。当前,我们要在进一步加强政府优质高效服务等软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省委“跳出工业抓工业”的全新思路,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突出加强基础设施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两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工业密不可分,其本身就是工业化的一部分。发达国家把交通、电力、通讯、仓储等基础设施称为“社会间接资本”。“十一五”期间,要着力建设交通、能源、通讯、港口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重点抓好武广客运专线长沙段工程,抓好铁路“两站”迁建和环线工程,抓好霞凝港二三期工程,抓好长潭、长株高速公路以及长灰韶高等级公路工程,抓好株树桥引水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抓好黄花机场工程,抓好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及长沙天然气利用工程等,以此为加速推进长沙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技术、信息、中介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对工业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物流、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搞好要素市场和科技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打破垄断,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活力;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取消外资进入生产性服务业的限制,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努力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共长沙市委副书记 吴志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