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似乎与往年有些不同,关于房地产的声音明显“低”了很多。或许是连续两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起了作用,过往两会代表们提出的房地产种种“弊处”和“漏洞”正在或已经被改正和弥补。所以,两会代表们也不再紧抓着房地产的“小辫”。不过,房价以及如何更好地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依然是今年两会代表最大的“心头结”。
最开诚布公的话: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并非易事
在北京“两会”的人大分组审议会上,面对北京房价久高不下的局面,北京市委副书记杜德印坦言,从房子问题可以看出,提高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能力“并非一件简单的事”。而其在分析北京房价始终高位行走的原因时表示,北京住房供应具有全国性、投资及投机行为越来越多地存在,以及北京大型机关和企业高价买房等原因导致了北京房价上涨,并引发房子作为生活必需品和投资、投机行为的结构失衡。
小编点评:执政能力提高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作为。
最安定民心的通气会:
经适房今年肯定公开卖
1月27日,在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张家明明确承诺说,经济适用房今年一定拿出一部分房子公开销售给低收入家庭,但审核条件、标准和过程将会非常严格。通过建立北京市住房家庭档案,税收部门、银行系统逐步建立个人家庭收入体系,帮助审核体系建立。此外,未来北京中低价商品房选址也已基本确定,将锁定在轨道交通发达地区,主要建在石景山、东坝等5大区域。同时,未来也将缩短经济适用房与周边商品房的差距,从而抑制投机行为。
小编点评:期待着2007年“开宝马、住经济适用房”的现象彻底告别北京房地产市场。
最有分量的表示:
3年建1000万经适房
“政府应加强公益事业建设,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北京两会期间,市委书记刘淇如是说道。针对住房建设这个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刘淇表示,在3年内,政府要建立10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000万平方米限价房,从“三最”出发,对低保户的住房应保尽保,并使房价得到控制。其中,2007年要收购、新建30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300 万平方米中低价位房;2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
小编点评:用了具体的建设数字,老百姓也就有了盼头。
最贴心的建言:
全程监管低价获土地建房
如何保证低价房房屋质量同样成为北京“两会”代表关注的话题。北京市政协委员李晓林在保证“以较低价拿地并承诺低价销售的开发商建优质房”的问题上建言,应该对以招标方式出让的土地进行全程监管,即对未来房子的质量、价格都要有专门部门监督,以保证百姓确实能买到质优价低的房子。此外,对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或主导的项目,如经济适用房、社会公益性用房和兴建的廉租房等,可采取招标方式,但应认真执行利益相关人回避制度。
小编点评:低价房不代表低质房,千万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最让人得意的决定:
2006年后经适房“内循环”
本届北京“两会”上,此前备受争议的经济适用房“内部循环”政策有了明确说法。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张家明表示,自2006年(含)起以定向销售方式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拆迁户,政府对其日后打算转让的经济适用房,计划执行“回购”政策,进行内部循环,而不再允许直接上市,相关政策预计将在上半年出台。
小编点评:这个消息让任志强很得意。因为早在八年前,其就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如今终于要付诸实践了。
最周全的想法:
远郊新城应建经适房
来自北京通州区梨园的市人大代表邢仲山建议,随着11个远郊新城规划的批复,远郊住宅也应该逐步开发经济适用房。在他看来,北京市政府已经批准了11个远郊新城的规划。伴随着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远郊城镇居民也面临着重新买房居住的问题。同时,他指出,不要把经济适用房的购买人群限定在城区居民,远郊的新城都应该进行经济适用房建设,至少应占新建住房面积的10%。
小编点评:眼看着部分远郊区域的房价也涨得飞快,解决新城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当然也是迫在眉睫。
最用心思的提案:
8大提案谈地产
在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屠海鸣成为最热门的地产人物。其拿出的8个提案,大都涉及房地产,尤其以房价问题为重。这8个提案的内容包括,在宏观调控中继续保持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增幅回落、结构趋于优化、房价稳中有降的局面;严格控制全市房屋动迁数量,控制房屋动迁成本,对全市各地区的新开工商品住宅,根据供给需求做出规划,既要放缓房地产投资增幅,也要避免局部地区供不应求的局面、规范房地产统计数据、以及对中低价商品房与高档商品房的税收与费用应该区别征收等。
小编点评:一连拿出8个提案的魄力并非人人都有,这劲头和地产大腕任志强有一拼。
仰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