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
城市要发展,规划必先行。2011年6月,《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0年修订)经过多次修改并上报国务院批准。修订版里长沙市规划区范围扩大至4960平方公里,在规划区范围内将构建一个能承载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大都市区。2011年7月,望城撤县设区,长沙城区扩大一倍。至此,长沙大城大格局的宏伟发展蓝图已跃然纸上,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规划,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愿景。
范围扩大。根据《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由2003版总体规划的2893平方公里扩大至4960平方公里,将长沙市内五区、长沙县全县域、望城县全县域、浏阳东部新城和宁乡县县城(包括金洲开发区)纳入了规划区范围。在规划区范围内将构建一个能承载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大都市区。都市区范围在2003版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了长沙县的黄兴镇、安沙镇、跳马乡和干杉乡等四个乡镇,总面积由1450平方公里调整为1930平方公里。
人口增多。根据《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范围按照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界完整的原则确定,包括了长沙市河东内四区全部,以及岳麓区、望城县、长沙县的一部分,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将承载大约629万人口。
空间优化。《总体规划》从城市发展大趋势来看,提出了沿“一轴两带”发展。“一轴”指湘江发展轴,“两带”分别指北部发展带(串联了宁乡县城、长沙县城及一大批国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和南部发展带(串联黄花机场、长沙高铁南站、省政府、大学城、洋湖垸总部基地等)。从发展片区来看,提出了“一主两次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一主指河东主城市区,两次指河西新城和星马新城,六组团指高星组团、捞霞组团、暮云组团、坪浦组团、黄榔高铁组团和黄花空港组团。从城市中心来看,明确提出了多中心的概念。除了河东CBD外,还规划了河西CBD、星沙副中心、雷锋湖-梅溪湖副中心,以及多个组团级中心,其中高铁组团中心远期将升级为城市副中心。
综合交通。根据《长沙市综合交通规划》,市内形成以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桥梁、隧道、地铁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对外规划形成以现代化国际民用机场、霞凝新港、京广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在以长沙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实现“1小时都市圈”目标,即长沙到益阳、湘乡、醴陵、湘阴等周边城市不超过1小时。通过科学规划,长株潭城市群的大交通圈已然成型。
长株潭城市群规划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长沙、湘潭、株洲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乘着两型社会建设的东风,长株潭一体化的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的出台,长株潭融城蓝图横空出世。根据规划,长株潭城市群总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在具体定位上,长株潭三市将形成一个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形成以长株潭三市城区为增长核、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城镇网络群体。
长株潭城市群规划近期以长沙中心城区、湘潭城区、株洲城区为核心,采取局部内涵式的紧凑集中发展,引导有序外延,重点建设三市各自环线、三市间公路外环、潭望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湘潭-株洲联合发展,搞好湘潭和株洲的路网衔接和空间隔离,预留三核中间地带的发展空间,为未来多种发展模式提供可能性。远期规划主要向东发展,并加快向南发展;湘潭主要向北发展,兼顾向东;株洲主要向河西发展,搞好与湘潭的路网和绿色空间的衔接,适度向北,考虑与长沙市东部开发区功能和道路上的衔接。营造三核相向发展的演进态势和空间框架,在三核中间地带开辟文化娱乐、旅游度假和生态保护区域,并保留三核中间地带与三市原中心城区的隔离空间。
20年后,长株潭将发展成为在华中经济圈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在国内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http://www.0731fdc.com/e_magazine/book_read.php?id=49&page=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