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沙漠传奇
|
|
http://www.0731fdc.com
2008年9月22日
广州日报
| |
在迪拜遇到一位会讲中文的当地商人,他的名字叫Aqil Kabital,他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阿Q。
迪拜的阿Q,也知道在数十年前,在中国文学作品里,有一个和他同名同姓的社会底层人物,但他一点也不介意,黝黑的胖乎乎的脸上,一双眼睛常会笑得眯起来:“鲁迅的阿Q没有脑子,但在阿拉伯文里,Aqil是聪明、有脑子的意思。我是有脑子的现代的阿Q。”
迪拜阿Q,与鲁迅阿Q的穷困潦倒大相径庭。他总穿一身洁白飘逸的阿拉伯传统长袍,连袍上的摺痕都清晰笔直。他仅在迪拜,就拥有10间公司,从事房地产、旅游、工艺品等业务。
热情好客的阿Q用了一整天开车带我们四处游览,寻找奢华与繁荣背后,一个真实的迪拜。
迪拜的古老生活
车子在宽阔的街道上驰骋,路边草木芬芳,各种形状的高楼大厦令人目不暇接。如今的迪拜,已是十分现代化,让人无法与荒漠、苍凉等词汇相联系。然而,迪拜仍有保存记忆的地方。车子在一片老房子前停下来。赫然可见眼前空地上,用竹木和麻布支起一个简陋的帐篷,地下铺着色彩斑斓的波斯地毯,上面放着骆驼鞍、羊皮水袋、各式各样的锅、咖啡壶等。阿Q告诉我们,迪拜人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是带着这些物品,骑着骆驼,逐草而生,伴草而眠。为了保存历史文化,迪拜政府把以前住在这里的居民,迁移安置到其他地方,并对这一片老房子维修保护。也许,迪拜政府要以这种形式,唤起青年一代对历史的记忆。
我们在老房子里穿梭,它们大多两三层,黄色的土墙,比一般房子要厚,那是为了阻隔沙漠滚烫的热气。房子天顶上有一个“古代空调”(阿Q语),它其实是一个长方体土墙,四面向里凹进去,既可以挡住烈日,风也可以从这里直通室内。
迪拜河两岸的老房子,以始建于1896年的老酋长宫规模较大。此时,夜色渐渐降临,墙上的古老风灯发出昏黄的光。土墙在摇曳的灯影中,越发显出岁月的沧桑。宫殿院子中央,是一片黄沙,晚风吹过,刮起阵阵微沙,让我们想起原来我们脚踏着沙漠。此时,附近清真寺的宣礼塔上,响起庄严而悠扬的唤拜声,那是通知穆斯林做祈祷的信号。这应是迪拜曾经的样子吧?
进军高科技领域
阿Q说,数十年前,他们一家15口人,就在这些老房子里居住。那时,和其他不少迪拜人一样,他的父亲穿越浩瀚的沙漠,以骆驼为交通工具经商或运输,维持着一家人并不富裕的生活。
后来,生活大有改善,但当年生存的艰辛,深深刻在老一辈迪拜人的记忆中。
阿Q清楚记得,小时候生活清苦,一次吃饭时他觉得东西不好吃而不肯吃。一向温和的叔叔,语气突然严厉起来:“为什么不吃?不要忘记以前在沙漠,我们还经常没有食物呢。”生存的危机感,也许正是从那时开始,就开始深深刺激着阿Q年幼的神经。
阿Q慢慢长大,迪拜的经济也渐渐发展起来。阿Q和许多迪拜青年一样,到国外求学。他先到伊朗的德黑兰大学学医,返国后,在迪拜商业银行做了12年经理,接着走上从商的道路。
阿Q说,如今虽然生意越做越大,但父亲对他的经商理念影响很大:“父亲经常告诉我,做生意要诚实,不能骗人,并且要保证质量,这样别人才不会把你的产品随意扔掉。而且,他还告诫我,不要跟在别人后面做,做生意要有创意,要做到最好,阿拉伯人都喜欢做NO.1。”阿Q一脸真诚地说。因此,阿Q现在已经不再满足于小商品的生意,而是开始进军高科技领域。
做到最好,争做第一,在一个普通迪拜商人身上也不例外。我们似乎明白在充满忧患意识的迪拜人心中,隐藏着的那种与生俱来的竞争意识。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