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土部、住建部两大部委联合发文救市,1102字所谓新政涉及实质救市内容寥寥。
但“未开发房地产用地用途转换”、“允许在建商品房户型调整”、“地方政府可因地施策”等字眼又给出民众遐想空间。
对此,多机构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持谨慎乐观态度。在指导意见与最终实施过程之间,不同地区楼市现状、地方政府利益博弈、落地转化难易程度都是考验新政效果的重要因素。
1、《通知》称,有供、有限,合理安排住房和其用地供应规模。
中原地产:
“现在三四线城市的地本来就没人敢拿!整体市场出现明显四不均:需求不均衡、供应不均衡、库存不均衡、价格涨跌幅不均衡。从全国房地产市场看,很多城市的库存积压已经非常严重,局部三四线市场即使在救市的情况下,依然酝酿崩盘风险。”
2、《通知》称,对住房供应明显偏多的市、县,或在建住宅用地规模过大的市、县,应减少住宅用地供应量直至暂停计划供应;住房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的热点城市,应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有效增加住宅用地供应规模。
亚豪机构:
“要地方政府压缩土地供应,也就意味着减少土地出让收入,对于地方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的城市来说,不仅是出于财政压力、还是偿债压力,能否按照部委的要求落实执行还是一个未知数。”
伟业我爱我家:
“这是托市,而非救市。通知是调整结构,规范地方土地市场秩序,保障民生,避免泡沫,控制和消化库存的托市举措。供不应求的城市继续依据实际加大住宅供应,稳定价格——是既有托底,又有盖帽的整体思路。”
3、《通知》称,对在建商品住房项目,在不改变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必要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允许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住房户型做出调整,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中原地产:
“这一政策对市场来说,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一些过去盲目建设大户型的项目,可能会有改规的可能性,但整体看,难度非常大。”
亚豪机构:
“初衷很好,可是在建项目调整户型的产品设计投入、建安成本的投入都会进一步增加开发成本、推高房价,如果拿地价格低,增加的成本可以被市场消化,确实能够帮助部分开发商缓解面临的销售压力,但如果在地价较高的情况下,仅靠调整产品也将无法扭转滞销困境。虽然为滞销地块及项目提供了新的机会,但不同性质的用地在拿地时的成本差距较大,开发商把高价拿到的土地转换为低价值、回报周期长的用地类型,如果政府不给予一定补贴,必然会影响到政策的落地实施。”
4、《通知》称,多措并举,统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整体购买在建房地产项目用于棚改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或将尚未开工建设的房地产用地转为棚改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
北京房协:
“如果一个城市楼市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并且是人口流出型城市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再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而是更应该着重思考如何盘活存量,调整土地结构和住房结构。”
亚豪机构:
“此前相关部委也曾提出整体购买在建项目用于保障房建设,但其中涉及到政府购置价格与开发商成本的平衡问题,实际执行也面临着一定问题,将未开工房地产用地转为住房保障用地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不易实施。”
5、《通知》只字未提民众最关心的首付款比例下调、贷款等问题。
京房字:
“一套房首付降至两成、二套房首付降至五成、营业税五改三,肯定不会出现在此次新政文件中。新政是国土部和住建部两个部委会签发布的,而首付和贷款是央行主责,没有央行会签,肯定不会有信贷政策;营业税的主责是税务总局,会签部门没有税务总局,肯定也不会涉及到税费问题。”
中原地产:
“实际内容令人失望,骗粉嫌疑相当严重!但,2015年第一轮房地产救市政策已经呈现密集、深度两个特点。预计后续各部门都会出台类似的对房地产微调政策,释放有利市场回暖的政策努力。房地产政策将延续去行政、重市场的调控思路,并有望在营业税征收、一线中部分城市限购等环节进一步放开,地方政府还将非常直接的出台税费减免,购房补贴等多种救市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