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再过几天就要挥手作别2003年了,300多个日子说过去就过去了,但在飞逝的日子中,各种变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回首相望,人们的生活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发布统计部门提供的一组最新数据,让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告诉您纷繁生活中的喜人变化。
图一:GDP总量(单位:亿元)
图二:GDP增速(单位:%)
2002年
2003年
图三:产业结构变化
图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图五: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单位:亿元)
图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
图七:基本建设投资(单位:亿元)
图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人)
今年,我市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三化”进程所聚集的增长潜能,为今年经济增长实现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1-11月,全市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创近年来新高。
【经济总量】
投资和工业两大引擎贡献作用日渐突出,第二产业引领全市经济快速协调发展。1-11月全市实现GDP823.16亿元,同比增长14.2%,在GDP中,第一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74.42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44.83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40.78亿元,同比增长18.7%;第三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03.92亿元,同比增长10.0%。在GDP累计增幅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5、8.6、5.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9.0∶41.9∶49.1。
近年来1-11月GDP总量、增速、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变化情况(如图一、二、三)。
可以看出,长沙市的经济总量一年一个台阶,经济发展体现出快速向现代化、工业化迈进的良好势头。
【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粮食作物继续调减面积,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畜牧业朝多品种方向发展,养殖效益显现;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11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9.11亿元,同比增长5.3%。
【工业】
工业经济进入提速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保障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十大标志性工程贡献突出,先进制造业拉动作用明显,非公有制工业增势强劲,企业效益水平不断提高。1-11月全部工业总产值为728.83亿元,同比增长21.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3.11亿元,同比增长27.93%,完成工业增加值174.40亿元,同比增长25.62%;实现利润36.12亿元,同比增长31.5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6.17%,同比增加13.28个百分点。
近年来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发展变化情况(如图四、五)。
长沙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展开,工业经济总体实力迅速增强,成为保障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势增长,多元化投资格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对投资的带动和吸纳作用明显增强,工业投资力度有所加大。1-11月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4.22亿元,同比增长46.2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83.04亿元,同比增长57.75%,基建投资同比增长49.08%,更新改造投资同比增长64.89%;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58.70%。
近年来1-11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发展变化情况(如图六、七)。
固定资产投资的高歌猛进是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拉动引擎,几年来,长沙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圆满实现。
【国内市场】
一度受到SARS疫情严重影响的消费品市场全面复苏。1-11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5亿元,同比增长12.59%。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48.07亿元,同比增长11.63%;受非典影响最大的餐饮业重现繁荣,零售额累计增长18.77%,累计增幅自今年4月以来首次超过上年同期。
【对外贸易】
1-11月利用外资项目(企业)为109个,同比增加15个;合同外资金额6.59亿美元,同比增长41.0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12亿美元,同比增长41.54%。
1-11月全市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为1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总额为9.87亿美元,同比增长5.5%;进口总额为8.71亿美元,同比增长53.3%。
【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能力是政府行为能力的重要体现,1-11月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90亿元,同比增长33.36%;完成上划中央“两税”21.46亿元,同比增长14.2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0.62亿元,增长29.12%。
1-11月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487.50亿元,同比增长17.53%;金融机构现金支出3423.28亿元,同比增长18.10%;累计货币回笼64.22亿元。1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合计,下同)1558.21亿元,比年初增加存款264.9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91.98亿元,比年初增加存款98.84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25.24亿元,比年初多贷358.4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76.47亿元,比年初增加119.19亿元。
【物价】
物价水平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价格结构合理调整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回升势头。1-1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8,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1.2。
【人民生活】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目的之一,我市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的同时同步上升。1-11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94元,同比增长9.7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589元,同比增长5.57%。1-9月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现行口径按季核算)为3379元,同比增长10.29%。
近年来1-11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发展变化情况(如图八)。
【今年我市经济运行的突出特征】
●近年来我市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化”进程的加快所聚集的增长潜能为今年经济增长实现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经过卓有成效的结构调整,我市经济结构逐步向平衡协调的方向发展,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得到不同程度的化解,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以工业经济为例,通过多年的改革、改制、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长沙工业经济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批发展乏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企业以各种方式退出经营,一批生机勃发的高新技术新兴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撑长沙经济发展主角,使有限资源所发挥的效率大大提升,对长沙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工业已成为拉动长沙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之一。今年1-11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4.40亿元,同比增长25.62%,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39.0%。
以城运会为契机,近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一年一个台阶,2001-2003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年累计达112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达484亿元,这种前所未有的投资强度所蓄积的能量释放出来,对长沙经济的拉动能力是超乎寻常的。
●五城会的圆满举办为今年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今年精彩城运的带动作用涉及方方面面,虽然对经济的全面拉动难以准确计量,但其为今年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毋庸置疑。
从消费品市场的角度看,精彩城运带动长沙消费品市场步入增长高潮,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78个代表团,2万名运动员,10万名国际、国内友人参加和观看了此次城运会。据测算,今年的城运会对长沙贸易餐饮业的带动不下6亿元,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在12%以上。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看,今年完成的五城会场馆、设备投资就达6.95亿元,与五城会配套的道路、桥梁的投资额就更加庞大。较好地把握机遇,长沙在与兄弟省会城市的竞赛中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抗击非典的部分措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今年春夏突发性非典疫情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冲击影响是非常大的,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真正考验、触动的是我国各级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及应急机制。对经济发展而言,虽然二季度非典对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娱乐服务等第三产业和消费需求冲击很大,但随着非典疫情的迅速控制,三季度三产业迅速回升,现在各界普遍的共识是非典对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影响不大。
就长沙的实际情况而言,一方面长沙始终不是疫区,非典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在时间上、影响能力上都有限,恢复起来难度较小,三季度我市消费品市场的强劲增势就是很好的证明。另一方面,为应对非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提出“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的发展思路和“三产损失二产补,消费回落投资补”的应对措施:一是加大了投资力度,全市较大幅度地追加了投资,推动投资建设项目的蓬勃发展。二是进一步激发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调整规模工业发展速度,促使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加快。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10月虽然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减少了0.6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却提升了1.8个百分点,可以讲,我市应对非典的政策措施所起的作用大大超过了预期。
●增长速度创近年来新高,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1-11月我市GDP增速达14.2%,全年预计增速将达14%左右,增长速度创近六年来新高,同时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在财政增收、企业增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诸方面成效显著。
1-11月全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9亿元,同比增长33.36%,上划两税21.46亿元,同比增长14.29 %。作为地方财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一般预算收入除1月、3月和11月份外各月均以快于GDP 15至20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企业经济效益在上年较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继续攀升,企业利、税大幅增加,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6.12亿元,同比增长31.56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6.17%,同比提高13.6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由于非典期间出台的措施基本消化了非典对居民收入的负面影响,企业因经济效益好转增加职工工资、补发拖欠工资和增发奖金,加之社会保障措施的逐步到位,1-11月城市居民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94元,同比增长9.76%。农村居民尽管受到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但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负担减轻等多种因素的推动,农民收入仍保持了增长趋势。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79元,同比增长10.29%。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渐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措施的出台,非公有制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增速远远超过国有和集体经济增速。非公制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增强,预计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速可达20.2%,比公有制经济增速高10.8个百分点,其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9%,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将达44.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在工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点,1-10月,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达235.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4.35%,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1%,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18.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56.1%。
在固定资本投资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了非国有投资的迅速扩张,非国有投资增速加快并雄居半壁江山,标志着我市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1-10月,全市非国有投资达217.9亿元,同比增长49.07%;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55.8%,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近年来,我市围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引导农民调粮扩经,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粮食作物继续调减面积,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通过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高效经济作物。2003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调减10万亩,同比减少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42万亩,同比增长12.9%。
为充分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我市重点扶持优质稻、放心菜、有机茶、花卉苗木、烤烟等8个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开发,加快连点成线,扩面成块步伐,形成产业带,培育和树立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几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已经全面启动,特别是湖南浏阳河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区已完成整体规划工作,经省计委批准立项,计划总投资38亿元建设百里花卉走廊。今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预计产值增幅将达20%左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同比增加20万亩,同比增长12.5%;长沙县、宁乡县重点扶植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带动了大批农户发展茶叶生产,通过抓品牌茶基地建设,茶叶已经成为我市主要的农产品。通过大型企业带动,烤烟、药材发展迅猛,烤烟、药材已经成为浏阳市、宁乡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作者:万能 雷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