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建筑的类型也随着人们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从住宅建筑到体育建筑、医疗建筑、文化建筑、科教建筑、博览建筑、交通建筑等数不胜数,无论何类建筑都出现了一批精品,比如北京,已经从单调的建筑类型中解脱出来。”这是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暨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年会上发言时所说。
周畅指出,多年来的发展,虽然使北京改变了千篇一律的面貌,但在建设城市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建筑性的破坏。“近年来,在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都是所谓的现代建筑,有些甚至不顾国家现有的实力和发展水平,不考虑功能、不谈经济,单纯追求所谓的形式美,给北京的城市建设增加了混乱,浪费纳税人的钱去搞张扬建筑师个性的形象工程。这不能不引起中国建筑师的深入思考。”
周畅建言: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是历史的必然,作为建筑师应该正视这一现实,提高解决这一矛盾的能力。在今天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建筑师应保持冷静的头脑,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注重挖掘本民族的文化根源,逐本求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建筑精品。
宁夏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志辉认为: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特定的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它折射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的塑造与民族文化和地域风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文化思潮互动渗透的多元格局下,吸取借鉴民族建筑文化中的精华,继承发扬民族建筑中的建筑思想和营造法式,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得到弘扬,不仅能展示城市的地域特色,丰富城市建筑表现语境,还能避免城市之间的尾随克隆而导致特色的共同丧失……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走创新发展之路是弘扬民族建筑文化的根本途径。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建筑的发展应避免重形式而漠视历史文脉的倾向,重视形式不重视文脉的结果,只会在建筑上出现割断民族历史,抄袭拼凑,追逐所谓的最新潮流,把严肃的建筑作为哗众取宠的商业噱头,断章取义地使用建筑形式符号,结果产生缺乏品位、缺乏文脉内涵的建筑。因此,尊重民族历史文脉,保留和挖掘回族建筑文化,努力探索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珍视先民留下的丰厚建筑遗产,传承和探索现代回族建筑风格,应引起地方决策者和建筑师的高度重视。
环境与节能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燕辉分析指出,居住健康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心理层面上的健康,还应包括心理的、道德的以及社会适应性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居住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住宅室内及其室外影响健康安全的物理环境因素。首先是住区建设用地,应选择在适宜健康居住的地区,远离污染源,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超标等的影响。合理组织住区内部动静交通,防止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建设连续贯通的步行通道和无障碍设施,并为邻里交往创造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其次是住宅内部空间环境营造应以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为准则,满足居住者生活、生理、心理等需求。细化功能空间和设备配置,与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和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并确保私密性。注重住宅内部居住者过往和停留的空间合理设置,强调其公共性和社会性。关注住宅的全寿命设计和日常安全。第三是在住宅内外空间环境基础上,解决五大环境的健康性问题,包括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等。第四是在绿化环境中提倡种植树木,增加立体绿化和植物立体配置,保持人和自然的亲和性和接触性。第五是环境卫生不仅应关心垃圾收运和垃圾处置,更应为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创造条件。
“人居环境并不简单地指人们的住房环境,而是涉及城市发展、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以及人口等众多领域,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中元国际工程设计院总工李琳认为,可持续人居环境发展的理念首先是创造区域环境,有充分的阳光、绿色植被、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质的健康安全城市;能有效避免噪音、大气和水质污染的城市;力求促进周边新城镇的协调发展;开创交通便捷居住良好的城乡环境。其次是以区域为主体人们相互合作的体制,倡导在住宅开发过程中,将公益设施与环境绿化同步配套到位,并注重对历史文脉的构建及传统文化的弘扬,从而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创造出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空间;提倡街坊式的住区布局,主张提高住区的道路密度,增加住区的交通通透性,提高现代化住区规划建设适应新城镇发展必须的应对能力,以提升住区人居环境生活品质。
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值,而建筑是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之一。
对如此紧迫的问题,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副主任仲继寿说: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发展太阳能建筑具有广阔的前景。
仲继寿认为,太阳能建筑的应用领域能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业主对于安全、便利、舒适、健康的环境需求。太阳能建筑有被动应用、主动应用、综合应用等多种技术途径,如从保温隔热材料的开发、自然采光通风功能的实现、太阳能光热光伏技术的应用到遮阳、光影和舒适环境的创造,全方位地综合利用太阳能资源。就目前发展最快的太阳能光热利用而言,就有低温利用、中温利用和高温利用等多层次能源效率利用形式。而太阳能光伏利用也将在太阳能建筑上表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部是欠发达地区,往往又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区域。依然应以被动利用太阳能建筑为主,加强集热、蓄热、导热等材料和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而对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夏季炎热、冬季阴冷,又具有冬季采暖、夏季空调的生活需求和经济能力。因此,应积极扩大综合利用太阳能建筑新技术的投资优势,并作为实施太阳能或水源热泵等采暖空调技术示范建筑的首选地区。倡导“理念先行、示范突破、政策跟进”的原则,推行“标准设计、检测认证、建筑准入”的机制,通过示范工程建设,分阶段逐步推进太阳能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最终达到太阳能建筑的普及和推广。
(作者:孔庆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