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中国楼市的基础数据最重要
严跃进认为,针对当前的楼市动态,应该疏堵结合,增加疏导的成分,对楼市的各种需求应区别对待。只有强化“疏堵排漏”的需求引导模式,新政下的楼市才可能出现健康的成交环境。
为此,严跃进建议:一要疏导,即使对于不同性质的刚需购房者,也应引导其在不同产品、不同区域等方面进行分流;二要围堵,对于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伪造居住证、更改工作年限等违规手段,应予以打击,从而防范各类规避楼市监管的购房行为;三要排漏,基于刚需购房者多样性的考虑,应注重挖掘和发现各类刚需的“死角”,尤其是在既有条件下无法享受政策的特殊困难者,从而减少新政给部分刚需购房者造成的误伤。
其实,无论是中央颁布的“国五条”,还是地方出台的调控细则,已经越来越注重疏导市场需求。这突出表现在各级政府均要求增加土地供应、加快保障房建设等方面。目前北京等地正在大力落实相关政策,来自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今年北京拟安排住宅用地1650公顷,其中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800公顷。截至4月底,北京累计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357公顷,已完成全年计划指标的45%。
但是,无论是疏导是围堵,其效果仍然有待商榷。本轮调控始于2010年,至今一系列调控措施出台执行三年多,无疑调控确实有些成效,但在一些地方,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房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
中房协一位副会长表示,调控政策很多是针对临时出现的具体问题而出,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楼市政策会经常出现各种变动,不具备系统性,而中国房地产业关联重大,系统性较强,所以持续的调控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目前中国房地产业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其实,就疏导或者围堵而言,楼市调控无非是力度、方向两个方面,而最终决定调控力度和方向的,就是中国楼市当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基本情况。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要做好长远发展规划,最重要的就是摸清中国楼市的基础数据。包括中国住房的总量是怎样的?住房结构是怎样的?房价、收入情况是怎样的?全国及重点地方的住房缺口和长期土地供应有大多?房地产数据的传输、集纳、分析进展如何?加强房产信息化建设,执行情况怎么样?等等。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好,才能最终避免楼市调控中出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