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家为稳定房价,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发布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并产生了积极作用。日前,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70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6%,涨幅比9月份高1.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涨幅比9月份低0.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目前房价总体上处于平稳调整之中,但各个城市房价变动的差异性仍非常大。
调控目的在于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稳定房价,但为什么房价却仍在上涨?从2005年年初至今来看,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继续进行了一系列宏观调控。仔细分析政策意图,再加之月度、季度的众多数据纷纷亮相之后,事实清楚地摆在面前。
其一,在调控过程中,除了重点城市上海的两个“1000万”工程轻微地影响了当地市场供求以外,许多地方并没有加大供应来平抑房价上涨。理论上讲,加大中低价房的供应是拉低房价的重要手段,但是,那样就需要增加相对廉价的土地供应,增加土地供应意味着又一轮投资热的开始,这很容易引起钢铁、能源等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削弱2004年宏观调控成效。另外,如果大量增加土地供应,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逆转,将会带来巨大的投资损失,政府部门没有冒这个风险。
其二,自始至终调控的意图都不是“打压”房价,而是针对过热的投资以及价格的过快上涨。这是因为,一旦房地产市场的“冬天”真正来临,不仅许多地方的GDP增长堪忧,甚至会引发金融风险。可见“稳定”重于一切,有关部门不会允许房价大跌。
抛开其一,剔除其二的结果是,不打压房地产,又不能大量增加土地供应,同时还要抑制房价上涨,在这样的条件下,限制需求成为政策最后的杀手锏,其中,投资和投机性需求成为重点抑制对象。
数据显示,今年1~8月、1~9月、1~10月,北京市商品期房价格同比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1~9月,深圳房地产市场一反往年小幅上涨的常态,猛涨12.2%,全市住宅均价达到6639.6元/平方米。在以抑制需求为导向的调控之下,我们看到,全国的房地产市场,除上海、杭州这样的重点城市房价有了一定幅度的下跌外,其他城市的房价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地受“调控整顿”的迹象,有些城市在平稳过渡,而有些城市则仍以两位数的速度飞快猛涨。
如今的地产市场中,持币待购的购房者心存疑惑,房价何时才能降?而开发商同样也很困惑,政策调控要到几时?但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开发商的楼盘在观望中会烂尾,这显然会给购房者、银行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博弈的另一头,购房者的持币待购期限迷茫,更多的真实需求同样被遏制。这对政府部门来说,在漫长的拉锯过程中,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也许至少可以做到促进楼市从高位观望到低位成交这一过程的演变。“促进”并不等同于“托市”,即引导市场的前进不一定采用放松银根、为开发商融资和贷款开绿灯的措施。
另外,建立存量房市场,也是使整个房地产市场更加完善的必要一步。事实上,房地产行业不仅仅是指开发,还包括存量房的买卖、物业的租赁和管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大规模开发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房地产行业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消失,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反而不断提升。可见,房地产行业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在“建与卖”这个环节上面,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可以用租,也可以用买,可以买新房,也可以买旧房,既能通过增量房市场,也能通过存量房市场。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增量房市场和存量房市场存在割裂,出台的各种政策也多针对的是增量市场。
宏观调控时至今日,已经走到了一个路口。前不久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稳定住房价格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当前的重点是,贯彻落实好国家已经出台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国家近期不再出台新的调控措施。这番话好似给市场吃了一粒定心丸。而我们也需看到,目前全国房价的涨幅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很多问题有待明确。近期,银监会针对房地产信托的“212”号文进一步抬高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门槛,深圳针对当地增长过快的房价打出了四记重拳,这些连续的动向都在表明,这个以房价为中心,调控力度为半径的圆还在继续画着,没有闭合。
(作者:苏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