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建成之日即是市场衰退之时”。在德意志银行的证券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1999年用自己的这个研究结果验证了之前100年间全球几次大的经济事件之后,世界第一高楼的记录即将在2007年被打破。“摩天大楼指数”的结论能否会被再一次证实,成为经济界的话题。
摩天大楼指数预言
2006年2月15日,全球投行巨头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在北京召开全球经济会议,其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卢埃林向他们的中国客户提及“摩天大楼指数”的预言。
“如果全球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那很可能会在2007年或2008年。”卢埃林称。2007年和2008年分别是上海世界金融中心、香港的联合广场第七期以及在世贸大厦遗址上新建的自由大厦完工的日期。
在过去的100年时间内,“摩天大楼指数”频频“显灵”。其中纽约新加大厦和大都会人寿大厦1908年前后落成,期间金融危机席卷全美,数百家中小银行倒闭;1913年伍尔沃斯大厦落成,美国经济出现收缩;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华尔街克莱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相继落成,期间纽约股市崩盘并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70年代中期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再夺全球最高荣誉,后发生石油危机,美元狂跌,全球经济再次陷入衰退;1997年吉隆坡双子塔楼取代了西尔斯大厦的最高记录,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台北101大楼2000年至2001年建成,高科技泡沫破灭,全球股市狂泻。
摩天大楼的建成与经济危机到底存在着什么联系?这个不祥的预言是否将真的会随着上海世界金融中心的落成而实现?
卢埃林认为,一般情况下,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会鼓励一些大型项目的产生。而在项目完工之前,通常政策就已经开始紧缩,因此破记录的摩天大楼工程往往能够用来预测经济危机的发生。
但卢埃林同时表示,尽管过去存在着“摩天大楼指数”的现象,并非表示未来经济危机一定会发生在高楼的落成时。从全球范围来看,货币供给以及经济增长和价格增长在过去几年都比较快,大多数国家的央行纷纷采取措施来防止通货膨胀。但就目前而言,这些措施都是比较温和并且趋于平衡的。
另外他认为,由于亚洲国家内需都有非常好的增长,因此在这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非常低。但他同时提醒,对于亚洲来说,仍然需要面临着包括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禽流感、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过于宽松的货币状况、住宅市场泡沫以及油价高涨的风险。
失衡问题影响经济增长
雷曼兄弟去年12月份发布的一份全球经济报告中,预测2006年全球GDP将会出现1.4%-4.0%的增长。
卢埃林认为,推动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的力量似乎基本是中性的:宽松的货币状况可能只会缓慢紧缩,而全球的财政政策取向也不会有什么显著变化;全球的消费支出可能将受到高油价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企业一般都拥有充足的现金;而且与其收入相比,企业的固定投资仍然偏低,并且不太可能在产能扩展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他表示,如果这个预期被证实基本正确的话,这意味着如果没有石油的影响,通胀不可能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企业似乎也不太可能继续大幅提高利润,原材料价格将没有足够的动力再次大幅上涨。鉴于中国可能已经出现供给过度,原材料价格实际上存在回落的风险。
“除非失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否则全球经济增长会继续保持其活力。”卢埃林说。
全球经济的失衡问题表现在成熟的工业化经济体正在向新兴市场国家大量借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在2004年,工业化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了世界GDP的1.2%左右,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和石油产出国的经常项目盈余总额则达到了世界GDP的0.8%。已创历史最高记录的全球失衡问题在2005年再次扩大。
卢埃林认为,如何对失衡问题进行调整将对世界经济增长架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美国和其他经济体的储蓄率差距逐渐减少,那么有可能只要进行比较温和的调整。新兴亚洲、日本和德国的消费不断增长,美国企业和家庭减少支出,结果可能是进行相对有序的均衡的调整,最终达到新的全球平衡点。然而,美国经济大幅下滑也许会颠覆这个平衡过程,调整的代价可能要大得多。
另一个情景是,投资可能成为调整的起因。皆大欢喜的景象是: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创造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商业环境,从而引发资本流入;而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复苏也让企业产生了投资意愿。但如果投资者们开始抛弃美元资产,也可能出现更急剧(恶性)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美元的贬值、通胀的压力、以及最终不得不采取的货币紧缩将导致美国GDP的减少。
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依赖于美国支出超过美国生产,这可能是全球增长前景所面临的主要负面风险。基于上述分析,卢埃林提醒,防止全球经济出现较大波动,除长期对地缘政治问题的关注外,还要特别关注美国和其他地区的核心通胀显著上扬的迹象;能源价格再次大幅上涨以及美国地区性的房价调整出现失控的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