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刚刚步入伯南克(Ben Bernanke)时代不久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因循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时代老路,连续第15次加息25个基点。美联储自2004年6月份开始本轮加息进程,当时的联邦基金利率为1%,处于46年的低点。
尽管此次行动并未出乎华尔街预料,但美国国债和美国股市仍应声下挫,反映出投资者对美联储未来进一步加息的焦虑情绪。房地产市场方面,虽然没有直接的市场反应,但是分析师们指出,全球利率环境变化、资本成本上升之后,对全球房地产投资总额的缩减是必然的,尤其是中国等新兴市场,更应该警惕资本回流的风险。
五月加息几成定局
3月底召开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简称FOMC)会议是伯南克出任美联储主席以来主持的首次FOMC会议。为期两天的会议讨论决定,将联邦基金隔夜拆借利率上调25个基点,由4.5%升至4.75%。
在会后发表的声明中,美联储进一步表示,可能需要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将各种风险保持在有利于维护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基本平衡的水平。这与1月31日美联储在格林斯潘主持下的最后一次会议得出的结论如出一辙。
28日的声明与央行官员们对经济发表的评价一致赞成收紧货币政策,向市场发出强烈信号:美国的加息进程还未到尽头。华尔街主流观点认为,在美联储下次会议于5月10日召开后,利率将上升至5%。
同时,经济学家们认为,只有在经济状况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下,美联储才会取消下一步加息行动。在美联储宣布利率决策之后,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和巴克莱(Barclays Capital)适时调整了他们的观点,加强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预期。瑞银(UBS)则成为唯一认为美联储此轮加息到此为止的一级交易商。
除了通过加息控制通胀,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也在考虑使用其他方法控制货币供应。外界分析认为,其中,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的宽松政策是令美国金融监管层头疼的难题。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监管当局正准备对联邦房屋贷款银行设置更多限制,以控制房贷过度宽松的局面。
在此次加息前不久,伯南克在3月21日致田纳西州民主党众议员福特(Harold Ford)的一封信中表示,尽管美联储从2004年年中开始紧缩货币政策,但美国各银行一直在放宽信贷和非利率借贷条款。
全球低息时代一去不返?
在这次加息之前,经济学家和分析机构普遍认为,美国利率将在伯南克上台加息一次后见顶,全球仍将处在相对低息的环境下。但如今这种观点几乎已经绝迹。
阿格斯研究机构(Argus Research)驻纽约经济学家理查德.·亚麦隆(Richard Yamarone)认为,美联储不可能再加息一两次就罢手,很可能会加息三次,甚至三次以上。他预计,几乎可以肯定美联储将再进行幅度各为25个基点的三次加息,从而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上调至5.50%。
亚麦隆对货币政策的观点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分析人士的认同。JP摩根资产管理(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驻纽约的美国首席经济学家席安东尼·卡利达基斯(Anthony Karydakis)称,只有消费者支出下降以及就业市场走软,才能为美联储暂停加息提供依据。
亚麦隆认为,考虑到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美联储没有理由脱离加息轨道。理由是,目前通货膨胀方面的信号都是警示性的,而这是对通货膨胀感到担忧的美联储所不能容忍的。
美联储连续15次加息及其未来可能的加息,正在改变着全球的货币供应环境。
在欧洲方面,虽然欧元区经济未显示出良好的增长,但欧洲央行的态度却非常坚决,数次对通货膨胀发出警告,目前市场几乎一致认为欧元将从此进入加息通道,区间至少会持续到明年年中。
在对国际金融环境分外敏感的中国香港,银行几乎每次都紧随美国加息的步伐,房地产市场也立即作出回应。据香港中原地产的市场观察,受加息影响,一、二手市场观望态度浓厚,尤其是新盘市场行情更见回软。虽然多个新盘减价及优惠促销,但在加息当周周末,各区新盘周末仅有十五宗成交,较上一周下跌达60%。
受到美国加息的影响,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简称: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金学洙(Kim Hak-Su)3月30日在新加坡发表亚洲地区年度经济报告时指出,如果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今年升至5%,明年亚洲经济增速将减缓0.5个百分点。
中国的外资流出风险
国外的房地产周期理论早就显示,利率对于房地产周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尤其是本轮全球性房地产上升周期,主要是由于低利率环境的推动。
面对全球性的投资缩减,中国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
利率变化直接左右着全球资金的流向。在低利率环境下,资金为了寻求更大回报,必然流向新兴市场寻找机会;利率回升,又将吸引许多相对抗风险能力弱的资本回流。
历史经验显示,利率升高会给新兴市场带来危险。在上世纪90年代,墨西哥和亚洲的金融危机都伴随着美元的高利率。这两次金融危机中,都出现了资本因低利率环境流入,又因为利率升高而流出,冲击当地市场的过程。
国际货币基金在2005年10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对此已发出警告:2006年,流入全球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将从2004年的高峰2320亿美元降至10年以来的最低点——仅538亿美元。
在中国,近年来低利率环境导致的资本流入也十分明显。中国的外汇储备由2002年末的2864.1亿美元上升到了2005年末的8189亿美元。
尤其是当人民币实现一定幅度的升值之后,市场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将加大,这将加速资本流出中国的速度。美联储此次加息消息宣布之后,当天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下跌了78个基点,创下单日最大跌幅。
资本流出的风险不仅仅局限在投资于中国的房地产资本可能出现的缩减上。更重要的是,货币供求的天平一旦倾斜,它将全面影响中国的金融乃至经济环境,进而打击中国的房地产行业。首先是短期利率上升,继而带动长期利率上升,这将触及近年来中国低利率环境催生的房地产热潮的根本。接下来,离房价下跌、投资缩减恐怕也就不远了。
(作者:杨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