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集合式住宅是小户型典范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城市化道路要走紧凑型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年会》上说,我国应该坚持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要给后代留有大量良田和发展空间,如果走美国式的松散型发展模式,中国的粮食将不得不依赖进口。
在新闻发布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有两种模式已经成型,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紧凑型模式,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布置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节约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松散型模式,人口密度偏低,但消耗的能源多。欧盟国家和美国人均GDP是一样的,但是美国比欧盟消耗汽油多一倍,美国占世界5%的人口在消耗世界25%的能源。仇保兴副部长说,根据我们中国的国情,我们是世界人口大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高,我们要推行促进土地集约使用的住房调控政策。
我们要给下一代留更多的良田和发展空间
新闻发布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还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36%,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现在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只有一次,现在我们国家确定下来将要走一条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我们要给下一代留下更多的良田和发展空间,不能让将达到15亿的中国人以后进口粮食,我们不仅讲节能、节材,还要讲节地,这是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这是中国必须发展的方向。
仇保兴副部长给记者介绍说,我国经历了4个城市化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解放初期;第二阶段在大跃进时期,这个时期因为重点发展重工业,城市化得到发展,但因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大起大落;第三时期是“文革”10年,城市化处于停滞状态;从1978年至今是第四阶段。
小户型住宅是中国必须发展的方向
在回答记者大户型房子和90平方米户型哪个更节约能源时,仇保兴副部长说,实际上,一个建筑物能源浪费主要在三个方面:外墙保温、窗户、屋顶,其中外墙占成本的45%,越是小户型密集的建筑物,在这些方面越节约能源、节约材料,而且还节约占地,而大户型房子需要大功量的供暖设备和空调。仇保兴说,在我国现有的建筑中,有400亿平方米的建筑不节能,近一半的能源是浪费了的,为此,在今后我国将推行绿色城市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并鼓励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仇保兴介绍说,欧盟的许多国家可用地少,人口密度高,这些城市不建大广场、大马路,日常工作和生活都使用自行车、公车,或者步行,欧盟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和美国一样多,但是欧盟国家的私车一般都用来旅游等,不用在上下班。美国的松散型城市道就是由于私车拥有量很大,上下班都使用私车,一个城市无限延伸,这是和美国国家地大、人口少有关系的,但是现在美国一些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已经看到了美国松散型城市化发展的问题,在此次会议上,美国城市规划专家给我们推荐的城市是波特兰,这是一个紧凑型的城市,仇保兴副部长说,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仇保兴副部长对现在我国一些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设置了大广场、大马路表示不赞同,他说,美国华盛顿的规划是用来显示一个国家的威严的,让参观者震撼,但不是用来居住的,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将主要有四个方向:节水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绿色城市,仇保兴副部长介绍说,现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些中小城市建设得很好,吸引了许多人居住,接下来将发展长江三角洲。
中国以占全球7%的耕地和淡水资源,来支撑全球21%的人口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这个会上还做了题为“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的主题演讲,仇保兴从降水量、温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地貌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的国土资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一类宜居土地只有国土面积的19%,而且其中55%还是耕地。另一个事实是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1999年到2004年间耕地面积还在以年均1840万亩的速度减少。此外,中国人均淡水资源为2290立方米,且分布不均。华北地区人口占全国1/3,而水资源仅占6%。可以说,中国是以占全球7%的耕地和淡水资源,来支撑全球21%人口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进程任务之艰巨。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要有保护耕地、节约土地的意识。如果以我们的人口和土地资源,按照欧美发达国家模式建房,全部耕地用于建房恐怕都不够,因此,我们国家城市发展必须坚持土地节约原则,采用紧凑发展模式
仇保兴说,我国城市化发展亟待解决八大问题,主要有人地矛盾、民工数量庞大、能耗过快、城市蔓延、污染排放、文化遗产破坏、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间恶性竞争。仇保兴认为我国必须充分借鉴城市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适时变革城市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调控,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坚持紧凑式的城市发展模式。
小户型用智慧锁定舒适
要阳光空气也要功能齐全还要价格合理
除了户型变小,“90平方米”在将来还会产生哪些联动的反应?本周,记者再次走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周燕珉。周燕珉说,“90平方米”不是一个单独的个案,要推进它的顺利落实,需要方方面面共同的考虑和努力。
●思考一:塔式建筑与居住舒适的权衡
目前在住宅市场多以一梯两户、南北通透的板楼为主,这种格局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者对采光和通风的需要;但不能回避的是这样一梯两户的设计难免会带来更大的公摊面积,特别对于那些高层带电梯的住宅来说,公摊的部分已经很难称得上“微不足道”。
况且,压减住宅进深,减掉户型中部多余的“赘肉”将成为户型“瘦身”的重要途径,这就造成板楼的厚度有所降低,由此导致的容积率下降又无法满足节能省地的需要。因此,一旦“90平方米”及以下面积的户型成为主流,一梯两户的楼层格局很可能将被一梯多户所取代,板楼在住宅建筑中的主导地位也将让位于塔楼、板塔结合等其他的建筑样式,这样才能解决得房率和节能省地两方面的需要。
周燕珉承认,经过了这样的改变,人们在舒适度上难免要做出一些让步;但在精巧的设计之下,通过加入东西朝向的房间,利用套内相邻两个朝向斜向通风及与楼道通风等方式,也能让非南向的户型同样拥有一定的阳光和通风,尽量满足人们的需要,把在舒适上的损失降到最低。
●思考二:小户型与低成本的权衡
在目前的住宅市场中,在城市核心区内建造小户型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很“奢侈”的开发。一般而言,一块地的地理位置越靠近市中心,这块地的地价相应也是越高的。因此,开发商都会在保证居住舒适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建筑密度,提高小区的容积率。而在“90平方米”的新政条件下,容积率难免降低,这样,开发商为了不蒙受损失,很可能会进一步提升住宅单位面积的价格,以保证在总价上自己不会吃亏。然而,这种“小面积、高总价”的住宅如果成为了住宅市场的一股潮流,无疑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如何保证在户型面积降下来的同时,建筑密度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以确保每平方米单价不会产生过大的浮动,是政府在制订有关“90平方米”政策细则时,需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同时,在“90平方米”的政策条件下,小区内的住宅套数上涨,那么在成本控制上还有至少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住宅套数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厨房、卫生间、浴室等高成本的设备投入也会有所上涨,这也有可能带来住宅单价的上浮。二是小区内户数增加,对停车位等配套设施的需求也势必有所增长,为了达到国家标准,开发商就必须增加车位建设的投入,这部分成本又将直接转嫁到业主的腰包里,造成房价的提高。
“90平方米”不是目的,政策最终的落点是要抑制当前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的增长。因此,比起户型的缩小,引导房价趋于合理才是人们更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如何稳定成本,保证房屋总价能够在普通人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各个层面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思考三:小面积与大需求的权衡
利用90平方米的空间完全可以构建出一个“小三居”,但是比起现在市场上的主流产品,“90平方米”的三居依然略显局促,特别是对那些人口较多的家庭而言,“90平方米”确实显得有些狭小。同时,建筑作为一个长期行为,如果说“90平方米”的住宅及其价格是现在多数人可以接受的物业水平,那么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必将有进一步的提升,那时,市场上那么多“90平方米”的房子是否还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也是一个难以确定的因素。
虽然现在已经有人提出,可以将两套小户型打通,从而形成一个面积更大的住宅,这个设想虽然具备居住状态较为灵活,尤其适合“老少户”和出租需要等方面的优势,但与此同时,户与户合并也将带来公摊面积大、内部交通面积及厨卫设施重复拥有造成空间浪费等一系列缺陷。所以,周燕珉建议,与其让业主在将来盘算计较,还不如在政策层面不要让“90平方米”一刀切,或者可以设定一个“平均值”,让户型面积根据实际需求有所浮动,以满足不同买房者不同层面的需要。
●他山之石:日式小户型值得借鉴
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日本,多数户型都在90平方米以下,三居室的套内面积也基本上在80平方米左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为节约土地、争取较高的容积率,日本住宅的户型平面多为瘦长形,总面宽较小,三居室为8米左右,而进深则在11-13米之间。在这一点上,日本的户型面积和比例,与我国目前的需要就显得有许多不谋而合。
周燕珉介绍,日本的集合住宅最常见的是外廊式结构,多从北侧入户,户型平面呈“十字形”。具体而言,户型中间为走廊,卧室靠近住宅入口玄关附近,沿走廊两侧布置,并不强求南向;住宅中部一般为卫浴空间和厨房,厨房不要求必须对外开窗;起居室则位于最南端,一般与餐厅相连,共同构成餐起空间;和室(榻榻米)作为日本特有的第二起居空间,一般与起居室相邻设置,推拉门可以打开、摘下,其空间可间接采光而不必直接临窗,从而节省了面宽。
比起中国的住宅,日本的户型在功能分区上有三个特色,一是厨房位于户型中部,采用开敞或半开敞式,这是因为日本人在饮食上少有油烟较重的操作,不必对外开窗。二是中国卫生间的功能在日本被细分为洗浴、洗面、如厕三个独立的空间,使业主既拥有了完整的卫浴功能,又使功能间互不干扰,没必要再安排一个卫生间。三是日本的住宅多采用框架结构,室内较少承重墙,轻质的隔墙、推拉门与壁柜等储藏空间结合设置,灵活且能充分利用空间,能够从不同角度满足居住者的需求。
(作者:徐曼 高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