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长沙市委政策研究室
近3年来,长沙市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市容市貌日新月异。长沙城市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明显成效,与经营城市是密不可分的。
一、经营城市是一种城市建设理念的大创新
1.投资观念的创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下城市建设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重社会效益不重经济效益,政府只管建设不管经营的传统观念,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在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上大做文章。3年来,建设城市重点工程84项,完成投资额242亿元。通过经营城市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城市建设步入了投资趋旺的良性循环轨道。
2.融资方式的创新。近年来,长沙市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和建立土地开发机制进行融资,逐步建立起由财政投入、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合理计价、社会资金和外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采取BOT、TOT等方式,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经营权的出让和转让,盘活存量资产,激活增量资产;通过有价证券、基金、集合委托贷款等方式扩大融资;同时加大了银行贷款力度。
3.建设思路的创新。长沙在充分发挥市本级建设职能的同时,充分调动城区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两级政府、两级建设”的新体制。三年来,除五一大道、芙蓉北路扩改和湘江大道、潇湘大道修建等城市主干道建设工程由市委、市政府直接负责外,其他城市次干道建设则由市财政贴息、城区政府负责修建。
二、经营城市是一种城市自身资源的大整合
1.土地资源的整合。市委、市政府在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高度垄断的基础上,有效堵住了土地“多头”供应的源头,并建立了土地开发机制,对土地实行滚动开发,最大限度盘活了土地资产,使大量存量土地资产升值,共筹集资金40多亿元。
2.公共资源的整合。长沙市把公用事业作为产业来抓,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资、多家经营、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采取出让经营权的形式,由新大新集团投资2000万元投资兴建五一广场地下停车场;采取BOT的形式,由长大集团投资2亿元兴建长沙八水厂等,推进了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城市公交、供水、燃气、环卫、园林等也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了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
3.无形资源的整合。政府对城市道路、广场、桥梁、公园、建筑等设施的冠名权、公交线路经营权、建筑物立面和路灯广告发布权、机动车牌号使用权、开发权等所有权与经营权实施有效剥离,进行转让、招商、拍卖,实行资本化经营,所得收益用于扩充城市建设资金。
三、经营城市是城市政府职能的大转变
1.改变了城市建设由政府大包大揽、唱“独角戏”的局面。在城市建设中,政府工作重心转到了主要抓环境建设和为投资方服务上来,大力营造“你投资我服务,你创业我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把城市作为国有资产整体经营,在加强宏观调控和合理引导的基础上,注重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各种市场主体的作用。
2.改变了城市规划建设“两张皮”的被动局面。近年来,长沙市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高标准做好了整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基本解决了规划相对滞后、编制质量不高、超前性不强以及随意调整变更规划等问题,防止了建设推着规划走、规划随着项目转的问题,加强了城市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确保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改变了城市建设“找米下锅”的局面。以前政府搞城市建设,要到处筹钱,拆了东墙补西墙,捉襟见肘。近年来,通过走经营城市之路,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建设资金问题。
四、经营城市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大提升
1.城市面貌大改观。3年来,长沙抓了8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改造和新修城市道路40多条,“六桥三环”、“八纵八横”的现代都市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型,市内交通秩序有了大改观。开展了“世纪大拆违”,兴建了五一绿化广场、芙蓉广场、火车站东广场等一大批城市绿化广场,市区新增绿地200多万平方米,市民居住环境、市容市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城市品位大提升。近年来,长沙市坚持高标准、宽视野、大手笔,走“特色建城、个性立城”的路子,山、水、洲、城的城市特色日益明显;坚持以服务百姓为中心,紧紧围绕“拓城、通路、增绿、添景”做文章,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既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湖湘文化精神的弘扬,又兼顾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文化、创业文化的综合展现,使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3.城市实力大增强。长沙通过经营城市,投资需求平均拉动GDP增长6.4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3.7%,财政收入以22%的高速度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0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城市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综合实力在全国26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排名由第19位跃升到第12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名第9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