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韶旭
专家认为,加息必须十分谨慎
虽然国家统计局还没有公布5月的消费物价指数,但不少人已经预感到这一数据可能超过前几个月。近几天,有关加息的市场预期又起,但是,在日前举行的一次金融论坛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考虑到未来物价走势可能发生的变化,加息必须十分谨慎。他建议,当前要从根本上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并调整现有的利率结构。
市场的加息信号
昨天(6.3)沪深股市双双下跌,相当程度上要归因于升息的市场预期。受股市拖累,这几天,一些新发基金的日子也不好过,有的规模甚至低于5亿,与不久之前不少基金发行规模达到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盛况相比,呈现明显滑落之势。
同时,中国寿险业在第一季度也出现了近1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中国保监会5月26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至4月,寿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19%。而据上海保监局提供的统计显示,截至4月底,今年上海寿险保费收入为92.58亿元,同比下降8.5亿元,减幅达8.41%,而且是今年以来连续第4个月的下滑。升息预期让一些投保人选择了观望。
教科书中无答案
人们常用“投资过热,消费偏冷”来形容近年中国的增长格局。今年一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而消费仅增长了9.2%;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而最终消费率却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新近出版的《望》周刊载文称,“治热”同时也需“治冷”,如何促进消费、如何通过宏观政策调整严重失衡的投资消费比例,成为“治热”同时不容忽视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这确实是一个在任何教科书中都无法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自从我国经济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以来,央行之所以至今没有亮出加息的“杀手锏”,其原因就在于有关方面仍在谨慎地探索、寻找实现经济“软着陆”的“答案”,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寄希望于“一锤定音”。
三因素决定利率
李扬认为,我国当前利率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三:经济形势、资金的供求状况以及中美利差。首先,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物价水平来看,加息是有必要的。但是,当前物价上升的趋势可否持续又是需要认真考量的。已有迹象显示,物价上涨已是强弩之末。他预计,早则今年下半年,迟则明年上半年,物价上涨的趋势就会出现逆转。其次,我国目前的资金供求状况从总体上看相对过剩是主要倾向,这种趋势并不支持利率的上涨。第三,我国本外币利差较大,使得套利空间巨大,很多海外资金流入中国,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同期美元利率则为0.5625%,利差达到1.4个百分点。如果加息的话,套利空间会进一步加大,从而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这一点上说,加息不是明智之举。
利率能否市场化
那么,假如加息的话,会对宏观调控起到什么作用呢?李扬说,利率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条件。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利率调整通常都是针对基准利率进行的,其行动将影响到全社会的各种利率。
李扬指出,针对中国的复杂情况,当前利率政策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两个。一是从根本上加快利率市场化;二是调整现有的利率结构。例如:可以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李扬认为,超额准备金利率相当于中国的“零”利率,目前相当高的超额准备金利率发挥了“吸收”或“缓冲”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作用,也为商业银行以及其它可以同时在不同市场上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提供了套利空间。因此,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可以为央行的利率调控提供更多空间,还可以强化货币政策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