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支玲琳
是否升息,是两周来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为了抑制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防止经济过热失控,上个月央行已经将存款准备金率调高了0.5个百分点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央行此举主要起警示作用,“向市场放出紧缩信号”,实际收效可能不大。
基于这样的认识,市场对央行升息的预期日渐加强。4月底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两次严厉的“窗口指导”,让节后加息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不少投行人士认为,央行加息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种种迹象表明,央行对利率调整还没有下定最后决心。作为8年来第一次涉及升息,央行的谨慎完全可以理解。央行在顾虑些什么呢?
预期强烈
2004年4月27日,一则消息在商业银行界流传,称“五一”前被要求停止一切贷款业务。如果加上七天长假,意味着“禁令”实际将延续到5月8日。更有版本言之凿凿:5月8日就要加息。
市场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其后两天股市连续走阴,4月29日,上证指数在1600点关口失守。为了安定人心,银监会新闻发言人出面说话,称银监会的确对当前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做过一些窗口指导,但并不是要求其停止发放贷款、停办票据业务。从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出发,银监会是要求商业银行不要在长假前“突击”发放五月份的贷款。
为了控制信贷规模增长过快,有关方面看来要动真格了。不过,消息面之所以会把这个“禁令”和“升息”联系在一起,恐怕和央行主要官员近来的言谈不无关系。4月25日,在海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口气严厉:现在大家都想和央行博弈,你的措施比较温和,我就趁机大干一把,结果只会把矛盾激化,经济出现较大波动,这对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不利,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强硬货币政策出台,这一点连央行自己也不愿意看到。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这天刚好也是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政策正式执行的第一天。
很明显,吴晓灵所说的“温和措施”,是接连出台的准备金率政策;而“与央行博弈”的行为,当然包括银行不顾自身风险,盲目扩大信贷的行为;至于“更强硬的货币政策”,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加息。因为迄今为止,央行已经动用了除此之外的全部“法宝”,包括公开市场、准备金率、窗口指导、再贷款、再贴息。除了加息,央行还有其它的法子吗?
央行踌躇
不过正如吴晓灵所说,那样的局面不是管理层愿意看到的。利率的调整,上牵各业发展,下系民众生息,稍有不慎,就可能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导致整个经济发展“伤筋动骨”。
难就难在这个“度”的把握上。
在此前一公开场合上,吴晓灵曾向外界透露:根据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2004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走向,是既要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又不要有过高的利率变动,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可见,央行的态度是相当谨慎的。
此外,在时机的把握上,也令央行颇为踌躇。值得关注的是,近期钢材价格急速下滑,这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前一阶段“温和”的紧缩政策已经发生效应了呢?如果是这样,现时再来一剂“猛药”,岂不要把经济给“冻”住?
种种疑虑不无道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央行一直都在考虑加息。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撰文明确表示了自己对价格型调控工具的偏好。他说,在中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历来存在价格型工具(如利率、汇率)和数量型工具(如流行性吸收和外汇管制)的效果和利弊之争。他强调,如果通过价格进行调节,其效果和灵活性往往“超出常规想象”。尤其在数量型工具屡屡让他失望的情况下,利率杠杆使用的可能性正在日益增加。
“在负利率的情况下,极少有哪国政府能够通过不加息就控制住投资的先例”,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说,“加息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且幅度未必很小”。
从国际惯例来说,如果CPI上涨达到3%,说明有很高的通胀风险;如果上涨达到5%,一般认为通胀已经到来。按照这个标准,我国的通胀迹象已经比较明显,拿银行的存款利率来讲,已经是跨入了负利率时代。
多层调控
按照专家的说法,央行是否加息,要看能不能“挺”过7月份。之所以锁定7月份这个“节点”,一来是前阶段的货币政策的效果那时应该可以反映出来;二来看CPI的增速能不能降下来。如果不行,央行只能使出加息这招最后的“必杀技”了。
“如果实际贷款利率为负的话,微观行为会发生扭曲”。吴晓灵这番话给人的印象是,央行可能调整贷款利率而不是调整存款利率。因为此前不少人士也预测,央行可能只是提高贷款利率,目的是为了控制贷款规模的扩大,因为一旦资金使用成本提高,会大大削弱企业的投资热情。至于为什么不提高存款利率,是因为这样会给套利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果真如此?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从四大国有银行2002年的营业收入来看,利差收入高达83%(1566亿元),中间收入仅为6.6%(124亿元)。由于中间业务没能发展起来,银行只能“吃利差”。2003年银行业绩提升,就是因为信贷规模大增并且利差扩大。如今只上调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不动,这样利差会越来越大。到最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即使有些企业因为利率提高而止贷,但是银行为了保证收入,可能会不顾潜在风险,四处“兜售”贷款,由此带来的后果会更严重。
与此同时,如果是“一刀切”式地提高贷款利率,那么即便投资热情降下去了,普通百姓的消费信贷热情也会被一并浇灭。
也就是说,即使加息,应该也是一个多层次的调控体系。
其实从本质上说,利息不过是资金的价格。现在的问题是资金的实际价格已经偏离了均衡水平,因此加息就是要“纠偏”,提高目前过低的资金使用成本。
当然,不管央行未来政策走势如何,要实现经济平稳运行,金融机构自身的积极调整必不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