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市郊区三个小城镇为例
【摘要】首先讨论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内涵和特征,而后构建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以此为基础,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郊区的3个小城镇进行了案例研究,在剖析了小城镇存在居住条件有待改进、公共设施与服务普遍滞后、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社区人文环境亟需完善等主要问题后,归纳出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小城镇人居环境的优劣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耦合的过程。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人居环境;小城镇;上海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1990年代以来,在众多国际会议的推动下,人居环境研究已成为我国规划、地理建筑等学科关注的热点。学术界一方面对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展开了深入探讨,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另一方面也围绕具体区域和城镇进行实证研究,以提出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性措施(吴良镛1996、1997、1999,刘滨谊1996、1997,宁越敏、查志强1999,李王鸣1999,杨贵庆1997、1999,陈浮2000)。然而,从研究现状看,我国人居环境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对小城镇较少涉及。事实上,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小城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居住观念的转变,其人居环境建设和需求已出现了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1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s)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生存环境,包括提供人类活动的空间场所、物质、能量以及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经济关系。在地域空间上,它包括全球、国家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等五大层次(吴良镛,2002)。作为人居环境地域空间层次的有机构成,小城镇在物质组成上既具有人居环境系统的共性,也存在着有别于城市、区域等人居环境其他层次的特性。
1 1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内涵
根据地域范围和研究角度不同,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是指一切与小城镇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小城镇居民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和贯穿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等无形空间。它可进一步细分为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城乡建设环境等四个子系统。
狭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是广义小城镇人居环境的核心部分,是在小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活动所达的空间里,与居住生活紧密相关,相互渗透,并为居民所感知的客观存在。它包括小城镇人居硬环境和小城镇人居软环境两方面。前者是指为小城镇居民所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统一体,包括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景观生态环境四个部分。后者是小城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所形成的社区人文环境,如邻里关系、生活情趣、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
图1显示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系统的构成。该图以人为中心,其紧邻的外环表示狭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并与第三环和第四环构成广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
1 2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特征
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特点介于城市和乡村两种人居环境之间,它一方面具有乡村更接近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拥有城市性的相对完善的公共和基础设施。同时,因小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差异,其人居环境内部也具有类型多样性和地区差异性等特征。
1 2 1类型多样性
虽然小城镇人口规模小,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但因分布广、数量多,其类型比较繁杂,使小城镇人居环境存在多样性和多变性。不同要素(如地形、气候、交通、文化等)可形成相应的人居环境类型;而且,小城镇功能定位的不稳定性导致其人居环境类型容易发生转变。
1 2 2结构双重性
受城乡二元结构和管理制度差异的影响,小城镇居民户籍存在双重性,这一特征也造成小城镇居住环境组织方式、投资体制、用地制度、规划手段、建设方式以及维护方式等方面的双重特征。基于此,小城镇人居环境无论在物质环境居住形态上,还是在社会人文环境方面均体现为城镇型和乡村型共存的格局。
1 2 3社区单一性
小城镇通常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社区。镇区居民之间的邻里交流和关系状况保持良好,居民对本镇的心理归属感和社区荣誉感较强,社区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能得到很好地延承和保护。近年来,虽然小城镇人口急增,流动频率加快,但因人口流向主要是从小城镇农村腹地进入镇区,新入住居民与原镇区居民具有本质上相同的生活文化属性,因此小城镇社区仍保持着较高的单一性与和谐性。
1 2 4地区差异性
这一方面由区域的自然条件差异造成,如平原与山区、南方与北方,小城镇人居环境存在着显著差别。另一方面也由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所致,如东部小城镇发展较快,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小城镇人居环境现代化成分浓厚,城市性质显著;西部小城镇发展较慢,传统的社会文化习俗保存较好,农村属性突出。
2小城镇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小城镇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描述小城镇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参数的集合,是综合评价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化调控的基础。
2 1构建原则
2 1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指标概念必须明确,并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能够度量和反映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1 2针对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要针对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特点,真实地反映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综合水平,从而使评价结果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2 1 3全面性原则。测度所选择的指标应尽可能覆盖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避免遗漏。
2 1 4代表性原则。在全面性的基础上,指标体系要力求简洁,尽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
2 1 5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应根据人居环境系统结构分出层次,以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便于分析,易于使用。
2 2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设计
根据狭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的概念,本文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居住条件、公共设施与服务、基础设施、景观生态环境和社区人文环境五个方面;第二层次是以上述五个方面为基础设计的人居环境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房屋的宽敞与舒适程度、孩子入托与上学、供水与排水等共29项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2 3评价方法与步骤
小城镇通常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加上人居环境评价应更多考虑居民实际感受,因此小城镇人居环境评价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弥补统计资料的不足,具体步骤如下:
(1)指标体系问卷化。将小城镇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
表1三个小城镇人居环境评价状况
注:根据问卷设计,发展度大于2表明状况比以前有所改善,反之,表明状况在恶化。同样,满意度大于3表示居民的满意状况较好,反之,表明居民对此的满意程度较低。
29项指标用通俗易懂的问卷提问方式进行表达。针对要获取的信息内容,指标分成满意程度和发展态势两栏。其中,满意程度用1~5分制升序方式分别表示居民对该项指标的满意状况: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较满意和很满意;发展态势用1~3分制升序方式表示居民眼中的该项指标发展状况:比过去差、与过去差不多、比过去好。
(2)分发问卷,收集资料。
(3)建立样本数据库,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 4评价模式的确定在此首先导入满意度、发展度和可居住度三个概念。满意度是指居民对居住环境某项或多项指标的满意程度;发展度是居民对某项或多项指标发展态势的评价状况;可居住度是指居住环境中某项或多项指标适合居民居住的程度,它是该项或多项指标满意度和发展度的综合反映。为使统计过程尽量简化,同时又保证结果真实可靠,在征得数位专家认同的状况下,本文采用简单加权作为单项指标的权重,评价模型由四个公式组成:
Wij=1/ni (1)
Sik=1/nk∑nkl=1∑nij=1(WijSijl) (2)
Dik=1/nk∑nkl=1∑nij=1(WijDijl) (3)
Qk=1/5∑5i=1Sik+1/5∑5i=1Dik (4)
其中,Wij是第i组第j项指标的权重,i是小城镇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次的序号,取值范围为1~5,分别代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与服务、基础设施、景观生态环境和社区人文环境;ni是第i组的指标数量;Sik、Dik分别是指第k个案例第i组指标的满意度和发展度;nk是第k个案例的样本数;Sijl、Dijl分别是第k个案例中第l个样本第j项指标的满意度和发展度;Qk是第k个案例的可居住度。
3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评价分析
典型调查是社会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可以了解该类事物的基本情况,以达到窥一斑见全豹的目的。小城镇按照经济结构可分为农业型、工业型和第三产业型三类。为此,经过筛选本文选择了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松江区小昆山镇和青浦区朱家角镇作为上海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分析的案例。选择的理由如下:(1)三镇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在2万元左右,与上海市郊平均水平相近。(2)三镇的产业各有特色:练塘镇农业地位突出,其增加值占的比重为14 4%;小昆山镇工业发达,其增加值占的比重为67 8%;朱家角镇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方兴未艾,其增加值占的比重已达到35 1%。(3)三镇镇区人口总数在1万人上下,是小城镇发展较佳的人口规模,对该三镇进行研究能代表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的基本趋势。(4)三镇距市中心直线距离在40~45km之间,受市区影响较小,能反映上海郊区小城镇发展的一般状况。
以下的分析基于对上述三镇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问卷发放比例为小城镇镇区人口的1%~1 5%,有效样卷回收率在95%以上。其中练塘镇112份(回收率97 4%,占镇区人口城镇人居环境的研究9200人的1 22%)、小昆山镇109份(回收率99 1%,占镇区人口1 08万人的1 01%)、朱家角镇160份(回收率97 0%,占镇区人口1 17万人的1 37%)。
3 1受调查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特征
3 1 1整体环境在不断改善
问卷分析显示,小城镇人居环境五大评价指标组发展度都在2以上,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基础设施,三镇平均达2 296,最低的为社区人文环境,平均值也为2 273。29项指标中,绝大多数指标状况比过去好,仅城镇噪音、空气质量、水域环境及就业等少数指标发展度低于2,但数值也与2相当接近;而电话使用、出行便利程度、供电、给排水、日常购物、整个镇区自然景观及历史古迹保护等指标发展度都在2 6以上(表1)。
3 1 2人居环境状况同中有异
上海郊区小城镇基于相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和自然区域条件,人居环境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城镇性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异也造成三个小城镇人居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三镇中,小昆山镇的可居住度最高,朱家角其次,经济相对落后的练塘镇最低,可居住度与另两个镇差距较大,差值在0 4以上(表2);朱家角镇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社区建设比较完善,居民的满意度最高;小昆山镇伴随“三个集中”战略的实施,农村城市化迅速,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居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
3 1 3小城镇社区出现明显分化
经济发展、人口集聚、规模扩大造成小城镇地域范围不断膨胀,在建设成本、交通条件、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居住行为、政府政策导向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小城镇的城镇形态和社区性质出现分化。根据实地调研,具有悠久历史的练塘镇和朱家角镇,因建筑式样和住宅布局的差异,两镇景观分异显著。老镇区住房沿河建造,半院落式布局,以木结构为主;新镇区住宅主要由房地产公司开发,以居住小区模式建造,房型结构相对合理。在社区成员结构上,老镇区以老年人为主,部分为外来流动人口;新镇区居住的则主要为年轻人和外来进镇人口。
3 2小城镇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3 2 1居住条件有待改进
该指标组中,除日照通风条件外,三镇居民对房屋宽敞舒适程度和房屋结构不满意的比例都在13%以上,尤其是房屋结构不满意者练塘镇高达21 82%,朱家角镇和小昆山镇也分别为14 38%和15 73%。即便是新镇区的居民对住宅房型设计和房价也不甚满意。而且三个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运营机制不成熟,受人为干扰因素影响较大,在建筑质量和设计技术上也亟待提高。
3 2 2公共设施与服务普遍滞后
虽然这三个镇的居民对小城镇教育、商业、金融邮电等大众或盈利性设施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医疗、文体等福利性设施依旧欠缺,公共行政管理也有待完善。特别是衡量小城镇公共设施水平的两项主要指标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与居民需求差距很大。以朱家角镇为例,该镇是全国先进体育乡镇,上海四大文化旅游古镇,但分别有13 29%和19 35%的居民对这两个指标不满意,满意度为该指标组最低。
3 2 3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三镇基础设施指标组的满意度、发展度和可居住度均列五大指标组之首,但与上海市区及现代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比较仍有相当的差距。从电话使用指标看,2000年上海市平均电话主线普及率已达到41 7部/百人,而三镇中基础设施建设最好的小昆山镇电话主线普及率仅19 3部/百人。此外,三镇的停车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严重缺乏,调研中居民对此的抱怨很大。
3 2 4生态环境质量不高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导致了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三镇城镇噪音、空气质量和周围水域环境平均满意度低于3,发展度低于2。其中,河道水域环境满意度仅2 539,为29项指标最低;三镇中有23%以上的居民对城镇噪音和空气质量表示不满,22%以上的居民认为比过去差。
表2三个小城镇人居环境状况比较(略)
3 2 5社区人文环境亟需完善
社区人文环境的可居住度为五大指标组最低,六个指标中有4个排在可居住度最后十项当中。其中就业状况可居住度为评价指标体系中29项分指标最低,社会福利保障、社区活动参与、社会治安状况分别列倒数第五、第六和第八。三镇中被访问者39%以上的对就业状况不满意;有30%以上的居民认为与以前相比,就业状况在不断恶化。就业问题直接加大了小城镇社会福利保障的压力以及社会治安状况。3 3小结根据以上分析,可归纳出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1)小城镇人居环境的优劣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人居环境总可居住度越高。一般而言,工业型和第三产业型小城镇总体的人居环境质量要优于农业型小城镇。但因小城镇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如规模太小、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等,小城镇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也成反比关系。
(2)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耦合的过程。人口集聚,小城镇规模扩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房地产开发推动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化促进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反之,人居环境优化,吸引更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3)从目前情况看,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的五大指标中,公共基础设施、居住条件优于景观生态环境和社区人文环境。在29项分指标中,电话使用、出行便利程度、供电、银行邮局、日常购物等列可居住度最高前五项;就业状况、周围水域环境、城镇噪音、空气质量、社会福利保障等列可居住度最低前五项。因此,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不仅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4结语
上海郊区农村在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以及人居环境演变方面都处于全国农村的领先地位。对上海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进行研究,既是郊区小城镇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可对我国其他地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借鉴。从研究结果看,上海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要有质的提高,首先其经济要与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目标携手共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以增强小城镇经济的活力,从而为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其次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市场化等途径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改进公共基础设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社区功能,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注释(Notes)
①传统建筑不仅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遗址,而且包括一般性的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本文所指的传统建筑主要指后者,即建于明清或民国时期的传统住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王鸣,叶信岳,孙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经济地理,1999(2).
2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城市规划汇刊,1996(4).
3刘滨谊.人居环境资源评价普查理论与技术研究方法论.城市规划汇刊,1997(2).
4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城市规划,1999(6).
5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研究,1996(1).
6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城市规划,1997(3).
7吴良镛,等.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8吴良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上海城市发展,2002(3).
9杨贵庆.提高社区环境品质,加强居民定居意识———对上海大都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城市规划汇刊,1997(4).
10杨贵庆.安得“高”厦千万间,大庇都市居民尽欢颜—上海城市高层住宅居住环境和社会心理调查分析与启示.城市规划汇刊,1999(4).
【作者简介】宁越敏,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项鼎,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硕士。魏兰,女,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硕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