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飞
“种种迹象表明,央行近期不会加息。”招商银行一位人员昨日说。 而25日记者采访建设部房产司高层人员时得到的信息是:国务院一高层会议判断, 尽管“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但政府近来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央行加息也许会被暂缓。
事实上,在过去7个月内,央行已经三度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
2003年9月,上调一个百分点为7%%;
2004年3月,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即按个别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而采取不同的准备金率要求;
2004年4月,再次上调半个百分点为7.5%%-8.0%%。
“减速”国策当前,近年全线飘红的房地产市场自必首当其冲。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国务院也发出通知,对房地产开发(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等相关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0%%提高到35%%及以上。此举无疑是希望从源头上将银根抽紧,遏制过度投资。
就央行和其他主管部门的几番举措,市场上表现出“阳奉阴违”。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4月的博鳌论坛上评论说:“如果大家都想和央行对着干,最终结果,便出现连央行自己都不愿意看到的强硬货币政策出台。”而市场揣测,所谓“更强硬”的货币政策,最大的可能就是加息。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经济高峰会时说,央行过去两个月已两次动用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信贷增长。“效果怎么样,够不够力度需要再观察观察”,他还提到,“其他部门也出了一些宏观调控的措施,有些我看力度蛮大的。”
房地产新方向
尽管“加息”在短期内不会实现,但是,中央决心让经济减速,开发企业和投资者应如何应对?
建设部房地产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央行的降温手段影响下,今年前4个月中国房地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2003年1-4月房地产投资平均增幅34.6%%,而今年4月份的增幅已明显下降至22.8%%。国家政策面对地产控制的加紧,将导致开发成本增加、投资利润率降低。
这位负责人说:“最近,我在清华上课时,不断有开发商问,当政策转向,市场再非一面倒看好时,他们该如何重新部署、整合资源,以面对新一轮的竞争局面。”
她说,个别企业由于自身竞争力与局限的不同,理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对于资金链紧张或者开发能力比较薄弱的企业来说,最佳的反应恐怕是观望,甚或割肉求售。对于资金充裕或者经营有道的企业而言,眼下却似乎是扩张的良机。
无论如何,暴利时代已经结束,房地产市场亦受制于“地心吸力”。眼下,我们需要对资金、土地等资源作更合理的利用,寻求低耗能的开发方式,采取更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更进一步说,就是冲出国门,与国际知名的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加强合作,一方面扩大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为项目的市场打开一条国际性通道。
勿对违规存幻想
在无法获得廉价、充分的资金供给后,各大小房地产投资商都将面临资金链的紧张。如何扩大自身融资渠道,并借此储备土地等上游资源,已成为众多地产开发商近期最为关注的焦点。
房产司这位负责人特别强调,当前,央行和国家主管部门加大宏观调控,却使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在这个时候,一些开发企业希望通过违规操作和凭关系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幻想一旦付诸实施,将对经济造成更大的损害。其结果将如周小川所言,将迫使央行和国务院出台更强硬的措施,甚至是政治手段。到那个时候,加息将不再是揣测,更不会是“有惊无险”。
重庆楼市须脚踏实地
在重庆大学的任宏看来,目前央行的加息预期已不如以前强烈,但他仍然暗示房企应当未雨绸缪,及时调整策略应对央行可能实施的货币政策。
央行加息对于楼市将是一次重新洗牌,对于有些房企可能是一个机会,而对于另一些房企则是一个厄运。
重庆中原的庄泽宝则提醒说,房地产开发商们要明确自己在市场上的定位,不同的定位采用不同的策略。比如大企业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做大,提高市场份额,尝试金融创新,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而一些中小型企业或许就应该考虑合并、并购等策略,整合资源,集成优势,以对抗大型房企,确保市场份额。
“不管是以前的历次宏观调控措施,还是可能的加息,房地产开发商们都应该冷静看待。一方面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规模扩张,从购地环节开始,就要量入为出地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还是应该全力以赴地做产品,毕竟老百姓始终都需要好房子。所以从产品研发和市场投放总量上,都要做详细的市场调查。”中城联置业副总曾斌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