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气冲天的住宅遍布京城的时候,许多人感到窒息。不管是真豪假豪,都习惯性地与“欧式”搭上关系,有拱券、有柱头、有巴洛克线条、有金、有大理石……这就是泛滥于时下中国有钱人心中的“豪华标准”,这就是他们想让家替自己显贵的标准。而欧洲人真正的居住价值观却被“有意识”地抛弃。
在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荷兰,建筑的价值,不在于用最高档最豪华的装饰与材料来显示高人一等,而是用巧妙的空间与形态来打动人。在荷兰住宅的里里外外,很难找到大理石之类非常昂贵的建筑材料,所有的建筑语言都用最平实最易得到的材料表达,比如砖、木、铁皮,无论是否出自于名家之手,几乎所有荷兰住宅都是如此。
高密度城市中,住宅以巧妙利用空间见长
要不是MVRDV(荷兰著名建筑事务所)在它们的书中提到过荷兰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即使身在荷兰,我也怎么都不会想到。据说荷兰的人口均匀分散,所以所有的城市规模都很适度,一点也感觉不到拥挤嘈杂。
比如,阿姆斯特丹。它的老城保护得便很好,徜徉其中:水道、老宅还有穿行其中的踏着自行车的行人,仿佛多少年来都没有变过。城里没有什么高层建筑,但绝对称得上高密度城市。荷兰的老房子以节约空间闻名。老式住宅一般4-5层,沿街立面都是窄窄的,连窗户也是像荷兰人一样,瘦瘦高高。室内空间更可想而知,比如他们的楼梯间就恐怕是世界上最窄最陡的,一个人在上楼的时候,绝不可能有第二个人可以用。不过,所有的二战后新住宅,居住条件则有很大的改善。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城市管理与规划能力:既不破坏城市文脉,又提高了市民的居住条件。
低层数高密度,新住宅延续城市整体文脉
荷兰的当代建筑在欧洲独树一帜。大部分的本土著名事务所也多是从阿姆斯特丹或鹿特丹开始它们的成长历程,所以走在阿姆斯特丹街头,总会不时眼前一亮,发现很多久闻大名的著名建筑。
比如BorneoSporenburg住宅区,在总体规划下,分为几个各有特色的地块,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南岸的一排“独特”住宅。它们南侧临水可以通船,北侧是小区内人行及车行道路。每一栋都由不同的荷兰著名建筑师,比如MVRDV,UNstudio等设计。因为基地与高度被限制极其严格,如何尽最大可能的在如此紧张的用地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建筑是对每个建筑师非常大的挑战。张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