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贺朝晖
分析人士预计最大可能是存款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提高0.50个百分点
本报讯记者贺朝晖报道:种种迹象显示,人们议论已久的加息预期已箭在弦上,最快将在本月推出。
宏观数据增强加息预期
6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5月份消费物价指数,有关数据并不令人乐观,也加大了人们对加息的预期: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上涨4.4%,其中城市上涨3.9%,农村上涨5.2%。与去年同期比,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分类别看,消费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5.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食品价格上涨11.8%,非食品价格上涨0.6%。
央行近期公布的5月份金融运行数据也显示,虽然宏观调控成效显现,但加息因素依然存在。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3.4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狭义货币M1余额为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8.6%;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7.06万亿元,增长18.6%,消除季节因素后月环比折年增长率为11%,比上月低7.5个百分点。然而,中长期贷款增长32.7%,增速依然较快。而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二季度GDP增速为11.4%。
而上周银行间债市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异动也进一步表明资金面趋紧,市场加息预期正浓。
周小川关注“负利率”
今年5月以来,央行官员关于加息的暗示明显增强。5月份,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表示,央行是否提高利率取决于CPI的增长状况,如果CPI上涨超过5.3%的一年期贷款利率,则央行可能加息;而央行另一副行长苏宁最近在东京的一个研讨会上说,如果经济增长维持在8%-9%左右,中国央行无需加息。从有关数据看,CPI上涨幅度离5.3%不到一个百分点,而经济增长超过了预期(8%-9%)好几个百分点。
本月初,央行副行长李若谷曾表示,央行正在评估5月份的经济数据,如果数据不太好的话,央行将采取进一步行动,包括可能采取全面上调利率的行为。
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一段讲话。周小川近期在济南、成都、南京调研时指出,目前人民银行要对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物价变动予以高度关注。他指出,物价及其与利率关系的变化会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如果价格变化到一定程度,利率变化跟不上价格变化,一方面会导致企业囤积原材料,加剧原材料紧缺;另一方面形成负利率,导致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的变化。
资本市场提前作出反应
近期股市大幅下挫,6月11日沪市指数收盘为1472点,比今年3月的高点回调了17.5%,资金量需求较大的上市公司股价回调幅度较大;从同业拆借市场看,银行间债市的走势也反映市场人士对加息的预期加大———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清淡,加权平均利率由跌走强。
分析人士预测,如果央行加息,会采取比较温和的步骤。预计最大的可能是存款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提高0.50个百分点。或者是存款不动,贷款提高0.25个百分点。果真如此,这将是中国最近27个月来第一次加息。至于时间,目前预测最快的速度是未来两周内。更有消息说,有关的加息报告和加息幅度已提交有关部门,只等最后定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