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面谈论赞佳新城这么一个楼盘,忽突还真是有些底气不足,对于好不容易养成了实地考证有的放矢这么一个准则来说,忽突对于赞佳新城的接触实在可以说是相当有限。
但这篇文字响应的主题是赞佳新城在秋交会上的周期性局部表现,所以忽突也就对事言事。
秋交会上,赞佳新城在展场二楼右厢一个较为醒目的位置可谓是个性化地张扬了一把。半开放式的院落设计,几丛修竹,亦真亦假地在演绎这个楼盘的乡村情怀。
忽突一直自诩喜竹人士,对很多场合出现竹子原本是从不拒绝的。赞佳新城的一丛丛竹子,忽突自然是感觉到了几分欣悦,然而欣悦之余,始终觉得有那么几分矫情。
忽突疑虑的是,赞佳新城展会上的布置,外景多于内核,意识形态多于实质题材,究竟是在张扬一种什么东东?
那一丛丛竹,拱门,营造出的甬道,当户屏壁之类,确实有些乡村大户的气派,有些乡土情怀,看那竹,那展位上圈养起来的庭院,是仿佛走进了昔年乡绅的厅堂。
哦,再打量,这是一庭院的小城故事,是老电影中的小城故事,还是天王天后大肆营造的小城情事?远有些琢磨不透,这个场景,究竟是希望我们回归乡土,还是静守小城一隅,安于留守?再或是在乡村情怀和小城故事中来些折中,该当是这个楼盘坐落在城乡结合部,所以鱼翅和熊掌都来个兼得?可调试得来么?
之后,看到了赞佳新城的生活特刊,是创刊号《小城故事》。开始有些更多地了解这个楼盘,打实话说,这个楼盘的名字倒起得不怎么样,流俗了些,当然,忽突知道这个开发商就叫做赞佳置业,所以这个楼盘的名称自然不能掉了出品方这个标签。而小城故事的名号,原来也是出于他们要强调的“长沙首个亲情景观小城”的概念题材。
一个楼盘,其形态为小城;乡村情怀也罢,串门唠叨家常也好,这是故事。这个楼盘会带来些什么东东?在河西,再鼓捣出一个独立的小城,这个小城里,将要打开一户户人家封闭的心灵,破解邻里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么?是要将亲情在社区真实地流淌?真正鼓舞出“远亲不如近邻”这种乡里情感潮么?
这些年来,忽突实在见多了好多社区强调业主活动,邻里联欢,操办的有不少,可真正邻里团结和睦互助的谐和关系,却似乎总是不尽如人意。俗话说,一室不平,何以平天下。一社区不睦,何以睦天下?!
因此,赞佳新城的小城故事,忽突还是多有揣测玩味和期待的。
对于手头上这本《小城故事》,也倒是颇感兴趣地翻阅了一把,这本创刊号大玩时间空间概念。针对的客户群,紧赶沿海城市确立的客户细分——70代生人,流年风采,故事中的故事,时空错落,重温旧梦,相比于同类楼盘的意识形态操纵,创新是不多的,但倾向重些的是落到了实处,70年代长沙生人的成长轨迹,共同经历的故事,共同走过的麻石板路,共同寻找过的长沙巷子,古迹遗址,还有共同拥有的童趣……这是个全盘的解构与重组,整合可算得有理。
空间是,因是河西,也来了个地域“革命”,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参照物是房地产样板城市深圳,拿罗湖和福田来说事。也可见开发商方面对深圳的了解不乏其人。此类比较,可比性大否,尚难定论,只可作为现时的一种“假说”吧!
忽突通读完这本创刊号,还是有些叹服开发商敢于鼓捣“那时那地那类人那些事”的“过往今来”的胆魄和眼界。在长沙,殊属不易!
所以,忽突不曾去过这个楼盘实地,仅凭其房交会上的不舍不弃的表现,再加上这本《小城故事》软楼书的“粉饰太平”,忽突也就索性整出这篇文字,来个第一轮探讨与考量。
过些日子,就拿忽突已有的这份“先入为主”观念去实地作过检验吧!
(文:忽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