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到11月,北京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5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8%。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完成622.3亿元,占全部商品房投资的54.1%,商品住宅施工面积6068.1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施工面积的68.7%。虽然商品房开发依然呈现“如火如荼”的局面,但为老百姓兴建的经济适用房的施工面积却仅占全部房地产施工面积的10%。
以区区10%的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来应对庞大的经济适用房市场,显然是难以满足广大老百姓需求的。近年来,北京的房地产开发可以说始终处于“三高”的状态。其一是投资高。比如北京今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其所占社会投资的比重已由去年的55.3%,上升到了56.9%,是北京投资最重要的支撑点。其二是增速高。尽管今年的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但仍然增长了20.8%,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三是房价高。与全国相比,北京的房价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据报道,目前全市商品房平均售价为5052元/平方米,高出全国平均售价2758元/平方米近1倍。
北京居民的收入并未高出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1倍,但在购买住房上却要掏高出全国平均房价水平的近1倍,这显然是缺乏“实力”支撑的。况且,以如此之少的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投放市场,对广大的老百姓来说,也是一道正在等待“挤入”的狭小“门槛”;而如此之高的房价,又迫使众多“囊中羞涩”的老百姓不得不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
住房条件是否得到改善,是检验是否达到小康标准的重要一环。北京的商品房开发虽然投资高、规模大,眼见着一幢幢住宅楼拔地而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这些房地产开发中真正属于老百姓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也就是说拿只占投资面积10%的经济适用房来应对人口中占90%以上的普通老百姓,显然是难以达到供求平衡的。我们注意到,北京目前尚有数十万户居民,居住在条件简陋的平房院里,居住在老旧筒子楼里。曾有报道称,仅位于城市中心的西城区,就有近5万户平房居民。说明经济适用房的市场需求依然很大,这些居民恐怕最迫切的心愿就是尽快改善住房条件和住房环境。但是房价高、房源(经济房)少、地理位置偏,成为制约平房居民主动改善住房条件的主要障碍。
北京作为首都,需要按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来进行房地产开发,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房地产都必须以“国际标准”、“富人标准”来开发。我们需要现代化的城市建筑,但更需要老百姓买得起、住得起的经济适用房。
|